新用户点击“飞课堂”即可
“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结出不胜离别之苦的词旨,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行色”总括“晴碧”三句,即指芳草连天之景这一远行的象征。这种景象在伤离的愁人眼中看出,倍赠苦痛,因为引起了对远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来咏物抒情。
“谢家池上”,指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时序更迭、阳春初临而发,故曰“吟魄”。“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其中直接写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因为赋中又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句,所以欧词中出现“江淹浦”与“离魂”字面。
接着“那堪”一句用景色的变换,将此种不堪离愁之苦的感情再翻进一层。“疏雨滴黄昏”,则是黄昏时分的雨中之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结拍“更特地、忆王孙”,“更”与“那堪”呼应,由景入情,文意连贯而下。
“忆王孙”本自“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至此,确知词之主人公是思妇无疑。她于当春之际,独上翠楼,无论艳阳晴空,还是疏雨黄昏,她总是别情依依,离梦缠绕。宋词之由婉约到豪放,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欧公乃是这一过程中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这一点,在此词中有集中体现。从艺术上看,此词境界辽远阔大,语言质朴清新,与一般描写离别相思之苦的婉约词已有所区别。
二、翻译快车(选取最新模拟题上的一个句子,因为文言文划线句子中重点实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最为集中,尽量选择受文本干扰少的句子,逐字直译,并告知学生得分点。)
原句:(孔子)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入:这里指回到住所。当功:按照功劳。以:连词,表承接,可不译。受禄:接受俸禄。今:现在。说:劝说,游说。未之行:宾语前置,未行之,没有实行我的政治主张。而:连词,表转折,却。赐:赏赐,赐予。之:这里是第一人称代词,我。廪丘:地名。其:他。亦:也。甚:严重,厉害。趣驾:驾驭车马速行。辞:告别,告辞。
孔子回到住所对弟子说:“我听说君子按照功劳接受俸禄。现在(我)游说景公,他没有实行我的政治主张却把廪丘赏赐给我,他也太不了解我了。”命令弟子驾驭车马速行,告辞而去。
三、文化长廊(选取8个知识点,两个选择题,在重点处黑体标注出。)
1、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置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2、作揖:先秦时,君臣之间的举止性礼节,不仅臣子向君王行礼,君王也有向臣子施用的礼仪。站立礼中,君主向臣子所施的主要是揖礼,即作揖。
3、空首:主对臣子还礼的跪拜制。动作是把双手放在地上,把头磕到手上而不触地。除跪拜礼外,还有降阶,下台阶迎接或行礼,离席,本是跪着,站起行礼,还有兴席,对离开的臣子送别。这些都体现了君对臣的敬重。
4、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5、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问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年高考福建卷。
6、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7、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日奇拜,八曰褒拜,九日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8、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四、时文简评(在人民网、新华网、红网等精选最新时评,总字数不要超过字)
学会与自己相处
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要面对如何与自己相处。哲学家芝诺曾被问及:“谁是你的朋友?”他说:“另一个自我。”学会与自己相处,其实就是找到另一个自己——把脚步放慢,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成为一个能够充满智慧的人。
学会与自己相处,不是追求寂寞、封闭自我,更不是对自身的交往能力设限,而是让自己的心灵变得祥和安宁,心境变得清澈如水,在沉潜中默默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份沉静,无论是对于涵养个人的人生智慧,还是培育理性的民族精神,都是十分有益的。
回溯历史,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4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了2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如果缺乏耐得住寂寞的定力,没有独处时的思考,这些成就是很难取得的。人生之路,精彩也罢,平淡也罢,总要路过一段段不同的风景。善于与自己独处,可以说是一种思想境界、能力素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格局。
然而,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并非天然可以习得,仰赖于有针对性地勤加磨砺,不断锻造个人的意志品质。与自己相处,前提是保持高尚的价值追求。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应当自觉校准人生坐标,培养自省、敬畏、慎独意识,通过对生命的深邃思考,排除外界纷扰对内心的侵袭。
提升与自己相处的能力,关键在于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知识是提升修养的精神食粮,应当善于把零星的时间“焊接”起来,以永不满足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用知识的力量抵御精神空虚、意志消沉。
激发与自己相处的智慧,贵在增强直面现实的思辨能力。与自己相处并非与世隔绝、离群索居,而是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应当以哲学的眼光看待和分析事物,瞄准现实问题,努力获得更多规律性认识。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学会与自己相处、享受与自己相处,是接近星空的有益尝试。我们与其在喧嚣中消耗光阴,不如借助与自己相处延伸生命、蓄积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五、美文品读
散文常常使人如品香茗,如饮陈酿。老舍先生在离开家乡北平后的许多年,以《想北平》一文寄寓了自己对家乡深沉的思念。季羡林先生同样满怀深情,在《黎明前的北京》一文里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北京最深沉的爱。
文章按时间顺序行文,叙议结合,隐约透露出时代的印记。在季老的笔下,流淌着的是他对黎明前的马缨花香、金色塔顶、莲叶荷花的爱,这也是他对黎明前的北京浓浓的爱。既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季老对他生活了一生的北京爱的倾诉,也让我们读出了一位知识老人的人生慨叹和智慧。
黎明前的北京
季羡林
题目交代抒情对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①前后加起来,我在北京已经住了四十多年,算是一个老北京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北京的妙处,我应该说是了解的;其他老北京当然也了解。但是有一点,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北京并不了解,这就是黎明时分以前的北京。
因为作者是一位“老北京”,所以对北京城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也因此,作者才拥有独特的审美视角——观赏黎明前的北京城。
②多少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晨四点在黎明以前起床工作。我不出去跑步或散步,而是一下床就干活儿。因此我对黎明前的北京的了解是在屋子里感觉到的。我从前在什么报上读过一篇文章,讲黎明时分天安门广场上的清洁工人。那情景必然是非常动人的,可惜我从未能见到,只是心向往之而已。
既告诉读者为何“我”会了解黎明前的北京,又交代了观赏的地点,同时表达从未见到过天安门广场上黎明的遗憾。
③四十年前,我住在城里在明朝曾经是特务机关的东厂里面。几座深深的大院子,在最里面三个院子里只住着一个人。朋友们都说这地方阴森可怕,晚上很少有人敢来找我,我则怡然自得。每当夏夜,我起床以后,立刻就闻到院子里那些高大的马缨花树散发出来的阵阵幽香,这些香气破窗而入,我于此时神清气爽,乐不可支,连手中那一枝笨拙的笔也仿佛生了花。
甘于寂寞,乐在其中,深宅大院里的花香带给作者无限的创作灵感。
④几年以后,我搬到西郊来住,照例四点起床,坐在窗前工作。白天透过窗子能够看到北京展览馆那金光闪闪的高塔的尖顶,此时当然看不到了。但是,我知道,即使我看不见它,它仍然在那里挺然耸入天空,仿佛想带给人以希望,以上进的劲头。我仍然是乐不可支,心也仿佛飞上了高空。
拟人的修辞,白天的高塔给凌晨工作的“我”带来动力与希望。
⑤过了十年,我又搬了家。这新居既没有马缨花,也看不到金色的塔顶。但是门前却有一片清碧的荷塘。刚搬来的几年,池塘里还有荷花。夏天早晨四点已经算是黎明时分。在薄暗中透过窗子可以看到接天莲叶,而荷花的香气也幽然袭来,我顾而乐之,大有超出马缨花和金色塔顶之上的意味了。
第二次搬家,门前的景致虽然再次变化,但“我”对黎明中的北京仍有悸动,荷香让黎明更添意味。
⑥难道我欣赏黎明前的北京仅仅由于上述的原因吗?不是的。三十几年以来,我成了一个“开会迷”。说老实话,积三十年之经验,我真有点怕开会了。在白天,一整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接到开会的通知。说一句过火的话,我简直是提心吊胆,心里不得安宁。即使不开会,这种惴惴不安的心情总摆脱不掉。只有在黎明以前,根据我的经验,没有哪里会来找你开会的。因此,我起床往桌子旁边一坐,仿佛有什么近似条件反射的东西立刻就起了作用,我心里安安静静,一下子进入角色,拿起笔来,“文思”(如果也算是文思的话)如泉水喷涌,记忆力也像刚磨过的刀子,锐不可当。当时,我真乐不可支,如果给我机会的话,我简直想手舞足蹈了。
直抒胸臆,点明热爱黎明前的北京的原因——内心宁静,没有世俗的烦扰。正是黎明前的宁静,让作者在繁多的“开会”之余,找到了心灵栖息的机会。语言真实平淡,富有亲切感。
⑦因此,我爱北京,特别爱黎明前的北京。
呼应前文,以朴实而真切的语言升华文章的情感。
时效▎质量▎权威
长按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