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
《资本论》全称是《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完成的一部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当人类社会进入第二个千年之交的时候,主要由于《资本论》和《宣言》的影响,马克思被西方世界评为千年思想家。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资本论》作为分析危机产生原因的重要著作,在西方世界又被抢购一空。习近平同志提出全国党政干部要学“经典”,他特别强调要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
习近平论就《资本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做出过重要的论断,他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追本溯源,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指导之下取得的。《资本论》作为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有条件的领导干部,还是要读读《资本论》,一定会有很大收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
《资本论》研究的是“由国民财富转向生产关系”。“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包括: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商品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从生产关系发展规律到生产力发展规律到科学技术发展规律。
《资本论》的主题思想——剩余理论的阐述,核心是剩余价值理论,它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之一。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论,他认为,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把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这个理论本质上是尊重劳动和人的劳动产品,体现了以人为本。马克思以19世纪英国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与人之间生产与分配关系的研究,对劳动者贡献和应得利益做了分析,奠定了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研究人与人的生产和分配关系的社会科学,必然也会随着社会经济关系发展而逐步发展。
马克思认为,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资本,即: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剩余价值要在生产中创造出来,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实现,通过资本循环和周转,实现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一部分转为投资,成为资本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资本家雇佣劳动工人,做两种劳动,一部分工作时间用来偿还资本家所支付的工资,这一部分劳动,马克思称为必要劳动,劳动者继续工作,生产出的利润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部分称为资本家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读这部分内容非常抽象,但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于剩余价值的阐述。
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最能反映他生活的时代和实践中心的要求,这种理论也因其与实践中心紧密对应,而形成对时代精神能更好把握的理论硬核。理论之树常青,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在当今社会仍闪烁着耀眼光芒。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以“资本动力学为核心的生产力理论、哲学智慧对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贯注、社会人文关怀或是以人为本”也顺应时代的要求,成为时代思想的弄潮儿。
以资本动力学为核心的生产力理论,从理论上直接把马克思《资本论》的建设性内核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经济哲学思想的内核联系起来了,从实践上提供了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现代化建设实践所需要的哲学理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方面充分利用资本的动力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现代化建设的财富增长目标,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同时,我们也可能减轻资本野蛮面的破坏性和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为此,我们也需要在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注入哲学智慧及弘扬其人文关怀,促进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