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学”(《资本论》学)
学习交流平台
摘要
《资本论》作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巨著,蕴含着丰富的反贫困思想。本文通过对《资本论》反贫困思想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意蕴进行三维审视,全面解析了《资本论》反贫困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发展逻辑和价值向度,揭示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产生的前提、根源、秘密、加大与恶化、表现及后果、异化劳动等问题的理论逻辑,究明了无产阶级贫困问题产生与纾解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厘清了无产阶级消除贫困依赖的阶级力量、根本路径、历史必然、现实选择及全景路线图的实践逻辑,全方位呈现了《资本论》反贫困思想展示的立场、方法和观点,对人类反贫困和在理论上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与在实践上推动精准扶贫、改善民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指导价值。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2期
作者:张凯,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摘录
剩余价值规律运行下的川流不息的“商品生产链”和物质再生产图景,也在不断生产、延续和演绎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富有与贫穷的历史活剧,扩大并加深着两大对立阶级的阶级矛盾和日益悬殊的财富“鸿沟”。
经济危机不但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消除的痼疾,也是无产阶级贫困状况进一步恶化的“助推器”,同时还是这种不平等社会制度反噬自身的一种表现。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劳动过程以及人与类本质的异化进行了全景扫描,全方位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实质与多维,指出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是一种不受劳动者自由支配和享有的、外化的异己力量,占有人口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的贫困不仅表现为物质贫困,而且也表现为身体、精神、心理和人格、工作及生存生活环境的贫困。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由于生产力没有高级阶段发达,加上以个人能力高低、劳动的强弱不同,分配消费品,必然会出现事实上的不平等,造成生活贫富不等,所以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反贫困问题。
这种贫困从量上看是无产阶级劳苦大众(占人口多数)的多维(贫困多样化而非单一)的贫困,从质
上看这种贫困不仅是人的物质贫困,还是人的内在贫困与外在贫困,所以消除贫困的路线图不能是单一的、单维的,而应该是全景式的、多维的。这就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全方位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把实现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作为消除贫困的“全景路线图”。
下文图片点击可放大
文末可获取PDF原文
长按下图选择
“识别图中小程序码”
获取PDF原文
免责申明:图文源自网络,不以营利为目的,仅供学习交流探讨,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