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5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德峰教授再一次来到三智书院,在同学们殷切的期盼中,开始了第二次“《资本论》及其当代意义”的课程讲授。
“我们要入《资本论》学说的门,第一个要抓住的概念,就是“社会权力”。倘若我们把资本仅仅看作是财富的形式,而忘记了它同时是一种权力,那么我们就不会了解《资本论》。马克思从来都不是经济学家,《资本论》也不是一本经济学著作,其根本要义揭示的是当代社会权力增长的规律。王德峰老师如是说。
”起
因
在课上,
王老师讲述了马云接受的一个采访作为本次课程的开始。
问
主持人提问:
人在生产领域当中的充分运动,是只能激起人们的欲望吗?能否带来正面的影响?
答
马云从容回答:
历史上发生过的三次技术革命,每一次革命都会祸及到一些既有的产业,但是不产生新的产业,三次技术革命都如此。不必害怕智能机器人在生产中的运用代替人类,这会造成新的产业,初步设想是服务业,将以服务业的发展来提供新的就业空间。
在此之后,王老师提出了一个疑问:智能机器人的运用为何引起一种担忧——就业问题。智能机器人能够极大的提高劳动生产力,让财富增长的更快,这件事对人类来说是好事,而不应引起担忧的原因是财富增长了,大家享受的更多,我们有了更多闲暇时间来做其他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就业呢?但是我们大多数人还是需要通过劳动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货币,智能机器人提高了生产力并不会把货币送给每一个人。资本有几种形态,以货币的形态存在,叫货币资本,以机械或者设备厂房的存在叫生产资本。资本在发展中获得一个新的实物形态,叫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是一种以“固”的形态存在的资本。
社会权力在发展,使用智能机器人的企业不再投入过高的劳动力成本,这些劳动力就要被淘汰出整个生产领域。这就是“资本论”。
王老师认为,一个人如果质疑资本即“社会权力”,而只把它当成是一种财富方式,那么他就遗忘了资本社会的冲突的根源。斗争从未停止过,经济学家曾讨论过就业问题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一旦发生了就不只是经济学问题了。王老师引用了“十九大”报告中的一句话: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所以我们学习《资本论》,经济学家幻想自己能够解决当代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已经被马克思“资本论”学说揭穿。
《资本论》
究竟
是一门怎样的学说?
所
思
中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说:世界上有两种学问,一种是可爱而不可信,一种是可信而不可爱,马克思的“资本论”学说恰恰属于第二种,它公开的揭示了我们都想回避的事实。
王德峰老师告诉同学们,让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奠基人是亚当·斯密,他发表了一本重要的著作-《国富论》。经济学家是这么看待这门学说的:所谓研究资本的规律,就是在研究国民财富增长的规律。而马克思看到的资本,是作为当代财富的形式的同时,还是作为当代社会权力,所以当财富在增长的同时,资本受社会关系的影响,作为社会权力,也在以同样的比例增长,所以马克思是不会把他的著作命名为著于《国富论》之内的,马克思命名它为《资本论》。撇开权力来研究社会财富的增长,叫《国富论》,把资本同时理解为社会权力,叫《资本论》。
资本由于它进入生产过程,之后进入流通过程,通过流通过程来实现它的增值价值,叫剩余价值实现文化,实现的剩余价值,就是对资本社会权力的再生产,资本在增值社会财富的同时,再生产出它作为社会权力的关系。无论是物质劳动还是非物质劳动,剩余价值规律,不是一条经济学规律,是社会权利增长的规律,所以“资本论”学说,不同于现今所有社会科学,不能把《资本论》列为一种社会科学,它是一种社会科学批判,这就是我们了解《资本论》的入门。
重
点
本次课程讲授重点为:
《资本论》学说的思想起点,
异化劳动与资本的关系
价值范畴的批判
在现代经济的领域里边,资本运动的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范畴是“价值”,“利润”是价值真正的意义,“利息”是货币资本的价值。
进入经济学,第一个要把握的就是“价值范畴”,万事开头难,难在领会“价值”上。
《资本论》不是“经济学”,是“经济学批判”。所谓“经济学批判”就是把经济学向来所确立的范畴澄清前提,划定界限,达到一个核心的范畴价值。整部《资本论》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经济范畴批判的学说,第一个批判的,就是价值范畴,马克思说,商品充满了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上的怪诞,商品就它使用一面是可以感觉的,就它价值一面是超感觉的,一旦商品的交换发生,就是私人劳动与社会总劳动的关系发生了,就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即价值。社会属性采取了货币(一般等价物)的形式,所以商品既是可感觉的又是超感觉的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化了,这就是商品,商品本身表明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怪诞,我们对货币的需要表明了对他人的需要,表明人与人之间是彼此创造的,但是这种彼此创造采用了货币的形式,就又构成了彼此对抗。马克思通过哲学革命来研究资本,但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这种经济制度是人类迄今为止找到的最合理的一种制度,在人类经济生活领域当中我们终于摆脱了种族的区分,等级的压迫,政治权利的干预,只剩一种语言——货币语言,独立的各人之间在市场上的等价交换。
随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结束,历史重写了,最后是自由的经济制度和民主的政治制度的合体。倘若等级特权,政治权利,种族宗教影响到物质利益分配的话,就没有经济学了。当资本主义完成政治革命的时候,终于把政治权利从经济领域中驱逐出去,建立了适合资本主义运动的政治制度,同时错在,所谓唯一理性的经济制度本质上是非理性的,资本就是权力。我们是运用技术的同时被技术所统治。
王老师提出:马克思过于乐观,他对人类技术上每一次成就都欢欣鼓舞,他认为技术的进步是一种人类解放力量的获取,可是现在我们看到,技术进步不是为人类解放提供物质要素,而是巩固了人的通知,未必马克思每一句话都对,所以我们对马克思最好的继承就是发展。
两个物品的使用价值是无法通用的,价值是把两种不可通用的不同的使用价值用价值来等同化,等同化的前提是个人的独立化。价值范畴的含义,是彼此独立的个人在市场上进行等价交换。
资本主义诞生于这个世界需要一个前提,即个人的抽象化,抽象为独立的个人,独立的个人不是历史运动的起点,而是历史运动的结果,只有缺乏想象力的经济学家才会把一个独立的渔夫和一个独立的猎人的平等交换看成是人类历史的起点,这是虚构的自认状态。
资本统治的实质
资本的统治,即资本阶级统治无产阶级,抽象劳动统治具体劳动,在创造产品的同时,也在创造商业,除了创造产品价值之外也在创造使用价值,在同一种劳动中创造使用价值被称为具体劳动,彼此之间不能等同。生产两个不同的商品具体劳动不同,但是都在生产同一种东西-价值,这就是抽象劳动。劳动价值理论由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提出,完成在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这里的劳动是指抽象劳动,价值是指商品交换价值,劳动价值理论即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经济学研究不考虑具体劳动的特点,也不考虑使用价值的特征,经济学只讨论商品的交换价值和抽象劳动,那么为什么说抽象劳动统治具体劳动呢?即劳动的一方面支配着另一方面,前资本主义的生产目标是集中在几种最重要的使用价值增多,现今资本主义生产目标却落实于交换价值本身的增值,即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抽象劳动的积累,抽象劳动支配了具体劳动,这就是资本的统治。如果说劳动者阶层被异化了,资本家阶层也被异化了,差别只在一点:假如资本主义生产停滞了,资本家比工人活的更长一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表示,不要任何人来为资本的统治负责任,资本家只是资本范畴的人格化,劳动者是雇佣劳动终极范畴的人格化,想要统治人类生命活动,要把它变成劳动,这取决于抽象劳动是否积累,交换价值是否正常。劳动的二重性是通过商品的二重性体现的,商品的二重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那么劳动也分为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劳动二重性发展为抽象劳动的主体化,是当代人类经济生活的秘密,当代资本文明的实质就是抽象劳动的主体化。
对于个人来说,一种一定种类的劳动对他们来说是偶然的,无差别的,劳动不仅在范畴上,而且在现实中都是创造财富一般的手段,不是创造具体财富,而是把具体的使用价值变成交换价值增值的载体,不再是在一种特殊性上和个人结合在一起的规定性。劳动这个范畴的抽象,这个现代经济学的起点,才成为实际政治的东西。
所以,这个被现代经济学提到首位的、表现出一种古老而适用于一切社会形势的关系的最简单的抽象,只有作为最现代的社会的范畴,才在这种抽象性上表现为实际真实的东西。(节选自《资本论》)
人类社会
现实社会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总
结
一个需要货币的人类社会,表明人是以社会对抗的方式来实现社会存在的,这个社会对抗最终会使得社会存在不能展开,于是,私有财产的扬弃,货币和商品的结束就来了,在马克思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展望当中,货币是不存在的。
我们从不相信无中生有的产生东西,也从不相信存在的东西会无故消失,这是人人都有的信念,这就是实体范畴。在人类社会,一切事实都是被建构的,伦理范畴,价值范畴等,专门研究范畴和理念的历史变迁的,这种历史变迁的必然性一旦被揭示出来,人类社会的演变不是偶然的,范畴有着它的必然性,用逻辑来推导,后面一个范畴是前面一个范畴里推出来的,这不是一个逻辑的事情,而是现实社会的历史事情,这叫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如果古典哲学停留在范畴上,已经很了不起了,已经告诉我们经验论者是多么愚蠢,我们凭感觉经验获得事实的对错,感觉只是给我们材料,事实要被范畴做出来,至于范畴怎么来,马克思表示,实践不以认知做前提,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和源泉,认知包括认识形式本身,范畴就是一种认识形式,在实践受到阻碍时我们才能认识。资本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包含着社会的冲突和对抗,于是要把资本表达为一种范畴,但是这个范畴是以一种社会对抗的形式建构的,这种对抗形式叫异化劳动,资本是一种积累起来的过去的异化劳动。
“王德峰老师授课极富魅力,激情洋溢,见解深刻,不时有笑谑语,引导我们逐步的走进思想巨著。我们懂得了马克思可以跟着经济学家走一段路,去揭示那些可描述财富增长的知性法则,但他同时要去揭示在这些增长法则背后的“社会权力增长规律”——剩余价值规律。从历史唯物主义走向《资本论》学说,这就是马克思的路径。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