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父母都想让孩子有个强壮健康的身体,能够茁壮成长。抚养孩子的路上父母精神和心理上都变得越来越强大,要不那个小心脏真的会砰砰的乱跳,恨不得生病的是自己,真的是“养儿方知父母恩”。
女儿果果2岁多到3岁多期间,因咳医院。第一次生病是因为不够重视,想着生病有个周期,让孩子依靠自身免疫进行自愈,结果拖得时间长了,病情加重转为肺炎。第二次是一开始就是病毒型,刚咳嗽2天就转成肺炎了。这么小的孩子,住了2次医院,把我心疼的啊,不停的自责“这么大个人,怎么连个孩子都照顾不好呢”。这两次生病,一直没有找到真正得病的原因。只是想着西医对身体的伤害太大,以后要找个好点的中医看看。
果果第3次生病,是刚进幼儿园,咳嗽时好时坏,吃了药就好几天,过几天又开始咳嗽,这样断断续续的折腾了快1个月。别说孩子受不了,我的心脏都承受不住了。一邻居给介绍了一位中医,白天去看没有听见肺上有问题,说“肚子这么涨,还受凉了”,就按正常咳嗽开了药,我满心期待的回家了,想着这次没问题了。结果晚上加重了,呼吸困难,孩子哼哼唧唧的,我抱着孩子哭的稀里哗啦,都准备天亮直接去住院呢,谁知早上病见轻了,我又看到了希望,又去找中医大爷,具体给大爷说了一下症状,调换了3天的药。就这样,吃中药和贴药膏连着快2周,大爷说“先停了,回家先观察3天左右,没严重的话就不用来了”。回家后,遵照中医大爷的嘱咐“别捂着,让孩子一直出汗,风一吹就容易受凉”“别让孩子吃水果,鸡肉之类的”,慢慢的过了一段时间终于痊愈了。
果果从开始咳嗽到痊愈,持续了1个多月,中医大爷治疗的过程中,开的药基本上都是调理肺,化痰,消积食的,中间不让吃任何水果(包括梨,银耳这些我们认为是润肺的食物),不让吃肉,尤其是鸡肉,偶尔可以吃点牛肉。
中医大爷讲的,后来让我一次次提醒自己,就是古人讲的“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这次果果生病,分析具体原因是因为刚去幼儿园,给她穿的太厚,户外一活动,风一吹,就经常受凉,所以咳嗽也时好时坏的。还有就是她下午4点多在幼儿园吃过饭,晚上6点多再和我们一起吃,这胃一下子受不了积食了。后来,果果有点咳嗽,都是去找的这个中医大爷,也都在讲“给孩子少吃点,少穿点衣服”,开的药也都是那几种,消食、理肺、去寒的。这个中医大爷还讲“小孩的病是最好看的,就那几种”。
现在在吃饭方面,只要孩子不想吃了,不管大人感觉吃得少不少,她不吃就不吃,以前她奶奶总说“再吃一口,再吃一口”,总感觉吃得少,想让孩子多吃点,“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穿衣方面现在基本和大人保持一致,有时会比大人少一件或者多一个马甲。活动前会给她把衣服脱一件或者把扣子解开,活动后一身汗,给她把衣服再穿好,尤其是脖子后面要捂好。
有了孩子,经历了一些事,加上老人和中医说的,慢慢的也有了一些经验,不会遇事再着急忙慌的了。
小时候老家的老人经常说“能食疗不吃药,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都是一辈辈人从生活经验中得来的宝贵财富,然后一代一代人口传下来
可惜的是,现在我们年轻人都被西方洗脑了,不相信自己老祖宗的话,把西方的药方当成灵丹妙药。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培养孩子强壮的体魄,不仅是作为父母的责任,也是所有人,尤其是医护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果果慢慢长大的,生病初期也会用到“食疗方法”和一些生活小妙招。
天冷孩子户外出了一身汗,回到家,用吹风机(小功率)隔着秋衣沿着后背的大椎往下往返吹,如果有寒气的话,吹一会就一身汗,再慢慢吹一会,汗会慢慢落下,大概吹个7、8分钟吧,这主要还得看孩子身体的承受力咳嗽初期,用香油炒小米(香油一小勺)给孩子喝,喝个一、两口就行。别长期天天喝,因为香油喝的多了,孩子不消化受寒咳嗽感冒,晚上把姜切碎,用锅炒干,布包住,敷在脚底的涌泉穴处陈皮泡水,通宣理肺,化痰晚上别让孩子吃甜食,坚果之类父母也可以在网上搜一些可行的食疗方法,多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体质、症状的方法。
愿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长大,长成参天大树,能够庇护自己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