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为出发点,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与早期资本主义形式的差别。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当前的系统性危机以及对危机作出的可能回应,阐释了当代帝国主义的变革和消极影响。最后,作者对超越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这一文明的更高阶段的可能步骤进行了探讨。
一、对马克思《资本论》的解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与早期的生产形式和社会形式之间的差别进行了缜密的科学分析。《资本论》第1卷探讨了这一核心问题,直接阐述了私有财产所有者之间普遍存在的商品交换的意义(尽管商品交换早已存在,但商品交换的普遍存在是现代资本主义所独有的特征),尤其阐述了价值和抽象社会劳动的出现及其主导地位。在这一基础上,马克思引导我们了解了无产阶级如何将他们的劳动力出售给“有钱人”以确保被资本家剥削的剩余价值的生产,这种剩余价值的生产反过来为资本积累创造了条件。价值的主导地位不仅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再生产,也支配着现代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异化这一概念所指向的是整个社会的再生产得以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机制。
《资本论》第2卷阐述了为什么要进行资本积累以及资本积累是怎样运作的,更具体地说,就是积累为什么以及如何成功地在劳动力的再生产中剥削劳动力,并克服了它本身所带来的社会矛盾的影响。在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资料的生产之间进行恰当的社会劳动分工,确保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与服务的供求之间的总体平衡。具体说来,我认为:(1)积累机制需要信贷,而信贷的额度可以根据上述两个生产部门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进行计算(这是我对罗莎·卢森堡所提出的有关剩余价值的实现的问题的回应);(2)要实现增长的动态平衡,需要实际工资(劳动力的价值)以一定的速度增长,这一速度可以根据生产力的增长进行计算;(3)因此,《资本论》第2卷中提出的模式并没有说明利润率下降的趋势。
《资本论》的第1卷和第2卷并没有提供其所分析的资本主义形成史方面的具体信息。正如马克思本人所说,他的目的是分析资本主义的本质(即资本主义的“理想形态”)。因此,他没有考虑在英国或其他国家这种资本主义模式控制下的空间(这两卷中唯一的分析空间)与其他社会生产空间之间的关系,无论这些社会生产是先于历史上现实资本主义的存在,还是与其同时存在。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