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22日,我科接诊一名58岁男性患者,因“右足被异物划伤半月,间断性面部肌肉抽搐、牙关紧闭2天”。患者在劳作中不慎被异物划伤右足未重视,没有认真处理创口,后出现创口感染,入院前2天出现间断性面部肌肉抽搐、牙关紧闭。为求诊治而就在我院。患者到我科后,我科医护人员高度重视,经认真检查结合患者病史,高度怀疑破伤风感染。并立即上报我院医务办公室,经院里讨论决定,立即转医院进一步诊治。
在转诊途中(至石阡第三中学处)患者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全身肌肉抽搐、强直、意识障碍,情况十分危急,转诊医院,实施抢救,医院时,患者突然心跳、呼吸骤停,我科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10分钟后患者心跳、呼吸恢复,考虑病情危重,立即送入我院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治疗。在我院重症监护室病情相对稳定后,为求进一步治疗,于4月27日转医院治疗。在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治疗12天病情好转,于5月9日转入我院重症监护室,在我院重症监护室精心治疗下,于5月24日转入我科,经我科医护人员的细心照顾下,于5月30日康复出院。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接力赛,虽然有惊无险,我们胜利了,但是我们的同志也受苦了。预防大于治疗,为了不必要的痛苦,我们就必须知道我们的敌人,只有防范于未然,才能真正的减少痛苦。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躲在黑暗中的杀手——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梭菌为革兰阳性的厌氧梭状芽胞杆菌。该菌可产生毒性极强的外毒素,主要是破伤风痉挛毒素。破伤风梭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存在于家畜如牛、马、养等的肠道中,随粪便排出,污染土壤。细菌在不利的环境下即形成芽胞,而长期存在土壤、污泥和尘埃中。芽胞经各种大小创伤如深刺伤、弹伤、动物咬伤、裂伤、挤压伤、开放性骨折、挫伤、烧伤等而入侵体内,不慎被针、树枝等刺伤(伤口可很微小而未被察觉)也可以导致芽胞进入体内。
破伤风的发病需要一定条件,首先必须有入侵门户,即上述破伤风侵入人体的途径,如各种创口等;其次破伤风的芽孢杆菌在缺氧的条件下发育生长,并产生外毒素(痉挛毒素和溶血毒素),引起破伤风。
临床表现:
潜伏期:破伤风潜伏期长短与伤口所在部位、感染情况和机体免疫状态有关,通常为7~8天,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数年。潜伏期越短者,预后越差。约90%的患者在受伤后2周内发病,新生儿破伤风的潜伏期为断脐带后5~7天,偶见患者在摘除体内存留多年的异物后出现破伤风症状。
早期症状:破伤风的前驱症状有全身乏力、头晕、头痛、失眠,伤口附近的肌肉有牵扯痛、抽搐和僵硬等。进而感咽痛、咀嚼无力、吞咽困难、舌和颈部发硬,反射亢进等,进而出现张口困,咀嚼肌刺痛,面肌痉挛等症状。
典型症状:主要为运动神经系统脱抑制的表现,包括肌强直和肌痉挛。通常最先受影响的肌群是咀嚼肌,随后顺序为面部表情肌,颈、背、腹、四肢肌,最后为膈肌。肌强直的征象为张口困难和牙关紧闭,腹肌坚如板状,颈部强直、头后仰,当背、腹肌同时收缩,因背部肌群较为有力,躯干因而扭曲成弓,形成“角弓反张”或“侧弓反张”。阵发性肌痉挛是在肌强直基础上发生的,且在痉挛间期肌强直持续存在。相应的征象为蹙眉、口角下缩、咧嘴“苦笑”(面肌痉挛);喉头阻塞、吞咽困难、呛咳(咽肌痉挛);通气困难、发绀、呼吸骤停(呼吸肌和膈肌痉挛);尿潴留(膀胱括约肌痉挛)。强烈的肌痉挛,可使肌断裂,甚至发生骨折。患者死亡原因多为窒息、心力衰竭或肺部并发症。
治疗有以下步骤:
1、伤口处理:
伤口内的一切坏死组织、异物等均须清除,扩创应在镇静剂、肌肉松弛剂、抗毒素、抗生素治疗1-2小时后进行,彻底清创、充分引流,局部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者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清创后伤口不必缝合包扎。有的伤口看上去已愈合,应仔细检查痂下有无窦道或死腔。
2、一般治疗:
病室应保持安静和温暖,避免各种刺激如声响、陈风、强光等,最好有单独的房间剂转入护理,各项治疗宜在使用镇静剂、肌松剂后集中进行。
3、病因治疗:
(1)破伤风抗毒素和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的应用:目的是中和游离的毒素,所以只在早期有效,毒素已与神经组织结合,则难收效。但由于抗毒素有高达5%~30%的过敏率,故用药前须做皮内过敏试验。破伤风人体免疫球蛋白在早期应用有效,一般只用一次,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者,可用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代替。
(2)抗生素:抗生素可选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或大剂量静脉滴注,可抑制破伤风梭菌。也可给甲硝唑,分次口服或静脉滴注,持续7~10天。如伤口有混合感染,则相应选用抗菌药物。
4、对症治疗:
(1)呼吸监护及处理
(2)控制痉挛:可供选用的药物有:地西泮(可阻断神经元间传导,松弛肌肉),肌注或静脉滴注,类似药物还有劳拉西泮和咪达唑仑;氯丙嗪(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减轻肌痉挛),肌注或静脉滴注,与地西泮交替使用;苯巴比妥(镇静作用)每8~12小时肌注一次;10%水化氯醛(适合于痉挛严重者)口服或保留灌肠。
(3)注意防治并发症
主要并发症在呼吸道,如窒息、肺不张、肺部感染,因此对抽搐频繁、药物又不易控制的严重患者,应尽早进行气管切开,以便改善通气;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勤翻身、拍背,预防坠积性肺炎;气管切开患者应注意作好呼吸道管理,包括气道雾化、湿化、冲洗等。必要时专人护理,防止意外;严格无菌技术,防止交叉感染。已并发肺部感染者,根据菌种选用抗生素。采用留置导尿管改善尿潴留,安置肛管改善腹胀。
(4)营养支持:由于患者不断阵发痉挛,出大汗等,故每日消耗热量和水分丢失较多。因此要十分注意营养(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补充和水与电解质平衡的调整。必要时可采用中心静脉肠外营养。
预后:破伤风患者死亡率较高,平均病死率为20%~30%,重症患者高达70%,新生儿及老年人的病死率尤其高。影响预后的不利因素有:起病急;潜伏期短;在开放性骨折、深刺伤、严重烧伤、坏疽、流产等基础上发生者。主要致死原因为窒息、肺不张、心力衰竭、肺栓塞等。
预防:破伤风的治疗较为困难,但预防效果好。
1、医院正确处理伤口;
2、受伤24小时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者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主办单位:医院
总编:史超
主编:王波
编审:熊燕
编辑:曹丹
急诊科许航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