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给药”明确纳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
中医药的历史源远流长,直肠给药的历史可追溯到多年前的《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把中医药学理论发展到了新的高峰,《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中医药学经典著作,诸方为后世医方之鼻祖,其中用蜜煎导、猪胆汁灌谷道治疗津液不足所致的肠燥便秘。开创了人类直肠给药治疗的先河,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给以直肠用药的典范。
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和我国医药学事业的发展,直肠给药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从简单的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到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均不同程度的采用了直肠给药。
直肠给药优势1、绿色疗法,无创伤,无痛苦,恢复快。
2、避免注射之痕。
3、避免吃药之苦。
4、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药物利用度高。
5、吸收快、起效快,达峰时间短,达峰浓度高;。
6、易操作,方便。
所以直肠给药比口服吸收要快,其吸收总量和生物利用也较口服为高,与静脉给药不相上下,却具有不需注射,对胃黏膜不刺激的优点,对小儿尤适。
唯一具有:抗炎解毒镇痛、泻火祛痰,止咳平喘,镇静抗惊厥,增强免疫力作用的直肠栓!
组方特点
君药:人工牛黄、水牛角。牛黄性凉,水牛角性寒,二者合用具有清热解毒,豁痰之功效,兼可凉肝镇惊,为治痰之要药。
臣药:平贝母、石膏、忍冬藤、连翘、大黄、黄芩苷。平贝母和石膏意在止咳,忍冬藤和连翘性寒,与大苦之大黄、黄芩苷相配,相辅相成,一化痰散结,一清热泻火。具有清热解毒,疏风通络的疗效。可用于温病发热,疮痈肿毒,热毒血痢,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抗菌、消炎作用。
佐药:青礞石(煅)、淡竹叶。痰者首需将其火,治火者必须顺其气,煅礞石咸能软坚,质重沉坠,功专下气坠痰;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清上热之火,下行之路,有正本清源之功效,另对肺气下降引起的咳嗽喘息,便干溲赤,效果极好。
使药: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君臣佐使,配伍合理,升降有度,相互制约,共同起效。可达到气血水,三者同调,阴阳调理,体内达平衡状态。
吸收原理
现代医学已证实直肠的周围有丰富的动脉、静脉、淋巴丛,直肠粘膜具有很强的吸收功能。直肠给药,药物混合于直肠分泌液中,通过肠粘膜被吸收,其传输途径大致有三:
其一,由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门静脉,直接吸收进入大循环。因不经过肝脏从而避免了肝脏的首过解毒效应,提高血药浓度;
其二,由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再参与大循环;
其三,直肠淋巴系统也吸收部分药物。
同时,中医认为,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其络脉络肺,与肺相表里,而“肺朝百脉”,所以药物经直肠吸收后可通过经脉上输于肺,再由肺将药物运送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绿色、无毒副作用、纯中药制剂、安全、30分钟起效
唯一可以止咳化痰平喘、又可退烧止痛通便的国药准字肠道吸收栓剂
唯一使用通里攻下药物的肠道吸收栓剂
唯一使用清化顽痰药物的肠道吸收栓剂
唯一可以提高免疫力的肠道吸收栓剂
不打针不输液
小儿清热化痰栓
定位给药最有效!
功能主治
症状:咳嗽喘息、痰黄粘稠、便秘溲赤、高热惊抽
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支气管炎、肺炎、急性喉炎、哮喘、久咳不愈、便秘、发热等疾病
总体来讲,患病者,往往实热证偏多。感冒后期,不论风寒风热食积等引起的感冒,都是里实热症为主。比如发烧、肺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牙龈肿痛、目赤,尿黄便秘等。中医治法往往用含有寒凉药物的药去清热泻火解毒。
小儿清热化痰栓在运用寒凉药物的同时,还具有通里攻下的效用。所谓通里攻下,就是用寒凉带泻的药物,将体内的热邪短时间通过大便或小便的方式排出体外。这便是中医八法中的‘下法’,老中医对于下法最精准的简述为: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可见下法对去除体内的实火是具有的快而迅速的特征。
从临床无数医生反馈,小儿清热化痰栓在治疗里实热时,具有:表证越严重,效果越明显;腹泻越及时,显效越快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