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信命,从古就有“一命二运三风水”这样的说法。中国人又很不信命,所以为了生存和利益而平地走险者也不少见。
信命的,容易走向宿命论,认为一切都是注定的。所以自己做事情失败了,就推给天,推给命运。而当应该做的和自己喜欢做的发生冲突时,也推给命运。比如肺炎疫情严峻的时刻,老人家把儿女递过来的口罩推开,说人的生死都有定数,当年非典自己也没带口罩,不是也没事嘛……
事实上,古人都是很智慧的,无论儒家道家还是佛家所讲的“命”,都不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否则,孔子不必那么辛苦周游列国教育弟子,直接躺在家里等待馅饼从天而降就好了。
而另一种极端是笃信自由意志,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随机事件。
所以,宿命论者执着于秩序,自由论者执着于无序。前者会消磨人的意志,给人逃避的借口。而后者容易让人丧失道德底线和廉耻,为了利益不择手段。
两种都是极端,而古人提倡的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如何体现在命运与自由上?——命运存在,但不可知。因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不可不谋事,也不可太过于谋事。人不能不在乎结果,但却不能太在乎结果。
如此的命运观,会让一个人怀着极度的热情,同时又有着极度的冷静。充满热情积极的做事,但却不因结果而亢奋或受挫。常应常静常清净,在儒家称为中庸,在道家是守中,在佛家是不住相。
命运初探每个人当下的谈吐、行为、眼神、动作,都包含了过去的所有行为,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拖着一条长长的影子。这是一种比喻,但其实又是无比真实。
每个人说出来的话,自己是不自知的,但旁人却能听出冷暖、善恶、讥讽或是照顾、好胜或是谦逊。说话的人就像水中的鱼,一辈子在水里却不认识水,一辈子听自己说话最多的就是本人自己,但却不知道自己话里承载了那么多东西。
如果我们足够耐心去听,能听出说话的人受过什么伤害,恐惧的事什么,遗憾在何处,执着在何处……里面除了自己,还有自己的过去,还有自己的家人和祖先,和他周围一切发生过联系的人事物。
归根结底,是过去,和过去的过去,很久以前,很久很久以前,那些发生的一切都印刻在我们的心灵上。而一个人的视、听、言、动,一个人面对选择时候的选择,都时时刻刻受到这个远古剧本的影响……行为重复的多了就变成了思想的一部分,思想念叨的多了就会做出行为,我们的性格、命运就在这样的鸡生蛋、蛋生鸡之间,被书写了。
命运是如何形成的?西方的心理学家荣格说“性格决定命运”。
《三字经》开篇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儒家《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些话,已经揭示了命运形成的机制。
先从道家的角度谈谈。道家认为,人自从父母交媾之后,就凝聚了最初的“胎”。此时受精卵已经包含了来自父亲的遗传信息,和母亲的遗传信息,道家用阳神(来自父亲),阴神(来自母亲)命名这二者。与此同时,来自宇宙的先天一气也进入了胚胎,靠着这股根本的绝对力量,婴儿才能神奇的在母腹中一天天长大。此时的胎儿,不吃不喝,不呼吸,全靠先天一气的滋养。用科学的角度审视,则是婴儿通过脐带直接从母亲那里获取营养。
当婴儿呱呱坠地的一刻,道家认为婴儿呼吸第一口空气的时候,就是从先天状态进入后天状态。而当下这一刻也是婴儿的识神进入婴儿身体的时候。
所以佛家说的很浪漫,说初生的婴儿哭是因为轮回太苦,所以哭。
这个识神,道家称为“历劫轮回种子”,按“迷信”的说法,这个孩子的过去世的种种回忆和性格都在这个识神中含藏。就好像一个数据库。婴儿初生的时候,就像一台刚装好系统的电脑,接上了原来的数据库,那些曾经的信息都回来了。
当孩子渐渐长大,从胎儿到婴儿(赤子),再到童子。这个时候主导孩子的是前面说的来自宇宙的“元神”,所以你看看小孩尽管吃一点点奶,也长的飞快,根本原因并非乳汁本身,而是这股先天能量的生机。
我们都喜欢小孩子,甚至小动物也是觉得小时候最可爱。因为在幼小的时候,他们很单纯,很善良。因为识神数据库还没有真正起作用控制孩子。所以老子《道德经》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不仅人喜欢,连猛兽都爱赤子。所以我们常常讲“赤子之心”,所以我们普通人的潜意识里也是明白这种纯粹的元神的可贵。
而小孩子渐渐长大,开始耳濡目染这个世界的善恶、美丑、贵贱、人我……渐渐学会了自私,渐渐滋长了欲望。小孩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妈妈,我要”。这个在西方心理学上称之为小孩长大受社会影响和后天教育,而形成人格。而道家是反过来说的,道家认为这个过程中,是元神逐渐退位,识神逐渐上位,掌控这个人的心智。
现在就要说到性格了。小孩子们小的时候都是很像的,都善良,都爱玩,也都一笑泯恩仇。可是长大后,性格的差异越来越大。心理学上把这个归结于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经历。而道家是反过来说的,道家认为这是孩子的识神数据库解压缩了,逐渐释放出这个人特有的性格信息。而这个信息的来源,不仅有这辈子的经历和教育,还混杂了前世久远的性格种子。
所以佛家《楞严经》说“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所以相同的家庭和生活环境,也常常出来截然不同的孩子,有的善良坚强,有的脆弱恐惧。心理学上要解释这个机制会很复杂,而道家这里的解释就是“种子不同”。
所以,性格就在前世今世的种子一起作用下形成了。
那么这不是宿命论呢?不是。无论儒家道家佛家始终强调的都是一个人只要真正的努力和用心,都能改变和超越。一切在于你如何想,如何做。
命运和性格的公式是:积习成性,积性成行,积行成业,积业成识。然后识又解压缩,识变念头,念头驱策行动,行动又强化成性格,性格导致更多同类行动,很多的行动又积累成业,最后又带进识的数据库中去。如此循环不休,所以称之为轮回。这是轮回的最根本的解释,不涉及迷信的解释。
我们这些普通人,读到很多书,也读了很多成功学。可最后真正能改变自己的很少。因为性格的力量太强大了。我们每一分每一秒的言谈举止,甚至转身的方式,抬起胳膊的角度,莫不受我们习惯性格的影响。因为性格或者习惯已经深深包裹在我们的心,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潜意识我们的每一个念头起落上。
要扭转这种强大的力量,需要下一番苦功。所以儒家道家佛家讲了那么多道理,写了那么多经书,无非是在做这件事,教人如何脱离这种惯性力量,活出真正的自己,摆脱那些无形中影响、控制和囚禁我们的力量。
所以,《尚书》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要摆脱这种力量的束缚,不仅要从身体、行为、语言的粗的层面去努力,最后最重要的决定性力量是从“心”下手,从三观下手,从每一分钟每一秒钟的念头下手。如此才能把善良修炼成一种性格,脱离不善,也就脱离了一切人们惧怕或憎恶的那些结果。
命运如何改变?先来复习一下上面说的,命运的本质其实是一个循环。人的潜意识深处涌现种子,种子发芽变成念头,念头向外生长变成行为,行为不断累积成为习惯,习惯累积塑造性格,性格又决定了遇到什么和选择什么,经过无数次的选择产生了一生的境遇,一生的境遇在生命的尽头又变成种子,这些种子在这个人下一次的生命开始又被装入他的生命……
关于上面这个循环,儒家斩断开端和结尾,不讲轮回,只讲“性”,而不言“命”。
道家则既言“性”,又言“命”,把人生命的开端和结尾也都讲明了。总体仍然是言简意赅。
佛家则讲轮回、因果、报应,讲的十分细和庞杂。
但三家总归在说同一个东西。
对于改变命运,儒释道也是殊途同归:
以命运之轮的其中一环为例,比如一个人脑袋里产生了不正的念头,这个念头促使他做了不好的事,对内给自己的潜意识深处种下了坏种子,对外创造了具体的不好的事实伤害了别人。
要挽回这个,儒家有“一日三省”的方法。一日三省就是在回顾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区分好的行为和不好的行为。这种回顾本身,就能消除坏种子,净化自己。当一个人持续不断的自省,那他的念头会越来越干净,行为也会越来越善良和正直。
道家则有《太上感应篇》,让人对应每一种不恰当的行为去自省。道家还有洗心法,回顾自己一生的行为,对这些行为感恩、忏悔和原谅。
佛家也有很多忏悔法,基督教也有和神父忏悔的方法,甚至印第安人的信仰中也有“回顾生命”。有一个“唐望系列”的故事,其中讲了印第安民族的修行者如何修行,其中很浪漫的形容一个人如果回顾自己的生命,这个过程就会产生能量。原本一个人死后的灵魂要被“巨鹰”吞噬,有了这个回顾,巨鹰将不再吃掉人的灵魂,而是把这股能量当做灵魂吃掉。
《小王子》这部著名的童话书中,讲了“猴面包树”的故事,并教导读者一定要小心猴面包树,它们生长的非常快,会毁掉整个星球。这其实是在隐喻人的内心,如果不谨慎一些坏念头,将会繁殖更多的坏念头,很快的毁掉一个人的心灵和生命。
所以,现在我们再看儒家的“慎独”,道家的“澄心遣欲”,佛家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其中脉络就十分清楚了。
改变命运,最精微的环节在于心上的念头,念头一动,就是“机”动。整个世界在这一动之间,很多秩序都因此发生了变化,就像一个筛盅被揭开,大小多少立刻分判。
所以古人用了浪漫的说法,说人的心念一动,鬼神立刻知道。本质其实是念头产生后,一个人的身心、行为,后继的无数个念头都跟着这初始的一念在奔跑,那么念头之后的语言、行动和造成的事情之结果其实在最开始就注定了。
改变命运其实很简单,如果一个人能够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