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2号到6月10号
念叨了近两年的读书会
暂时告一段落了
16孝通班
九个青铜
一个王者
一本书
六个夜晚
许多思绪
这里是
不完全的读《资本论》第一卷有感
也是10个人独家记忆
其实这本书比我们更有趣
我想说
假装从志辉右手边开始发言~
摘录:
“马克思在法文版序言中有一句话,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从一开始纠结过“商品体”这一概念、思考过“社会地”这样的用语,到最后想知道工资和分配的社会形式差异。读完第一卷不一定找到了答案,但总归是有了自己的问题,如此的反复,希望能如马克思所愿。去看看顶点是什么风景。”
随想:
“以前看到余华的小说,里面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乐看到了胜利饭店明亮的灯光,他小心翼翼地问许三观:“爹,你是不是要带我去吃面条?”许三观不再骂一乐了,他突然温和地说道:“是的。”用来形容看完资本论第一卷的心情再好不过了。从神秘到明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结果自然是宣称88万字从眼中溜走,只是过程中关于劳动,关于价值,关于资本生产的每一个定义,留下了一些痕印,可见,可思考。”
摘录:
P.“于是,工资的形式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货币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无代价劳动。”
P.“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随想:
“这两年有一个很火的群体,他们活跃在深圳市三和人才市场,被称为“三和大神”。他们从不愿意做稳定的工作,而是选择做日结的工作,大约每天元的价格。他们往往干一天,闲三天。真正的“大神”往往吃五块钱的“挂逼面”,和两块钱1.5l的“大水”,人一累就往地上一躺,天为被地为席。能成为大神,并不是新手能做到的,大神们大多在三和有一定经验,很多人本都是大厂的熟练工,有技术。“倦了、怠了”是他们成神的理由。
身体的摧残确实是他们杀身成神的理由,只要走进工厂,他们的身体就不能停歇,在一个奉行社会主义的国家中被比资本主义国家更疯狂的榨取剩余价值。当我们看到三和大神的案例,我们发现大神无非是19世纪英国工人的中国翻版,除了没有童工。他们也要做12小时工,那4小时是当然是他们自愿做的——8小时内的工资实在少得可怜。他们也没有任何议价能力,工厂不缺任何一个人。
当然我们也看到工人运动在国内愈演愈烈,塔吊司机、大车司机、环卫工人的罢工都具有不小影响。让我们看看工人的弥赛亚何时到来吧。”
摘录:
“因为买卖只是在个别人之间进行,所以不可能在这里去寻找整个社会阶级之间的关系。”——p
随想:
“马克思从小就进入我的视野,但往往也正是这种“高高在上”阻止了我去真正地了解马克思。感谢这次读书会,让我有勇气翻开这本大部头,完成了一个小小的心愿。对于《资本论》,马克思或许更加倾向于科学,但是我从中却从坚决的论断中感觉到社会的复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摘录:
“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第23章我积累的一般规律页
随想:
“马克思呕心沥血笔力扛鼎写成《资本论》,我们有幸在大二这一年阅读这本masterpiece。之前只接触过《共产党宣言》对马老师的写作风格印象不深,但是读了《资本论》第一卷,才发现马克思不仅有睿智的思维,而且文字传神生动。
再来说说这本书的内容吧,马克思在这本书里深刻地回答了资本主义是如何走到现在的。运用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等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在社会资本家繁荣的背后,是危险的底层居住环境、无数的失业人群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读书会的形式是我非常喜欢的,每周进行一次,每次一个同学充当主持人,其他同学讲述所分配的部分,讲述完毕后,我们会针对这个部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记录,也会引导我们的讨论。”
摘录:
“一个人如果应受死刑,对他的分割就叫作处死,如果他不应受死刑,对他的分割就叫作谋杀。对劳动的分割就是对民众的谋杀。”
随想:
“跟着读书会粗略地过了一遍,虽说能对书中内容有个大概的印象,但绝不能说读懂了资本论,甚至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读过。马克思的论证逻辑链让人惊叹,一环紧扣一环,然则文风实在冗长,他又尤其喜欢用大量的数字计算举例子,读完了脑子里只有对资本形成过程和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模糊概念。修行尚浅,无须多言,仍要再读。”
摘录: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和昔尼克派,它随时准备不仅用自己的灵魂而且用自己的肉体去换取任何别的商品,哪怕这个商品生得比马立托奈斯还丑。”
随想:
“在读《资本论》之前,我都是从别人口中了解马克思和他的学术理论,对他的认知仅仅局限于高中的政治课和大学的马原课。读《资本论》的这几周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解马克思的过程。是我第一次在教材之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他,也确实比在教材上看见的有趣的多。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对资本生产过程的细致分析令人佩服,特别是他对剩余价值来源的分析。第一卷给我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社会的角度,让我似乎可以解释一些奇怪的事情是怎么产生的,但剩下的是更多的未知。”
摘录:
“你可能是一个模范公民,也许还是禁止虐待动物协会的成员,甚至还享有德高望重的名声,但是在你我碰面时,你所代表的那个东西里面是没有心脏跳动的。如果那里面仿佛有什么东西在跳动的话,那不过是我自己的心。我要求正常的工作日。”——P
随想:
“知道要读的书目是《资本论》第一卷时,头顶上飘过几个字,‘终于还是来了’。从高中到大学,这本书就一直在书架上等着落灰,始终没下定决心啃下去(预计会磕牙)第一次读书会的任务很少,但还是云里雾里,似懂非懂(就是不懂),于是在豆瓣阅读上把《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给看了,才写好读书会上的发言稿。然后,读书会的形式就从发言变成接力朗读原文了。可以不用不懂装懂,还是松了一口气的。接下来的半个学期里,《资本论》代替《丁丁历险记》成了每日的睡前读物,可能是慢慢混得熟了,越往后,读起来也不是那么费劲了。关于《资本论》本身的很多思考,在此就不赘述了,两三句概括不完整,长了大家也不乐意看。如果有机会,会单独写成读书报告。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马克思和韦伯、涂尔干、帕森斯等社会学家不同的气质,在理性的论证之下,情绪时常渗透出来,从穿插的讽刺、质询甚至是愤怒之中。这个时候会觉得离他很近。”
摘录:
“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
随想:
“第一次读《资本论》,更加讨厌自己了。总是问着奇怪的问题,并非是真正要去批判什么,只是因为太多事情难以理解,想要搞清,却又显得过分斤斤计较,偏了核心。有时看到后面的内容,才突然意识到这里是他对之前问题的一个解释。之前那些因为读的太少而造成的喋喋不休就显得更可笑了。
有时认为自己确实是明白了什么,即对后面的各种举例、同义反复的论述和慢条斯理的论证感到不屑。但恍惚之间,马克思又在这些"cliché"中骤然得出了更令人困惑的结论,使我不得不返回之前的内容重新寻找他留下的蛛丝马迹。自大的读者在这个步步为营的老男人面前太不讨好了。
在读书会中,很棒的一点就是可以和高级玩家们一起。每次在那个封闭的空间内,我都可以用一些平淡的想法换来他们更全面和富有想象力的信息。是作为读书小组的成员所以被赋予的权利吧,让我可以这样不受指责的和他们进行不等价的交换。当然,占别人便宜总归是不好的。”
摘录:
“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辨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甚至被他在观念这一名称下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p22,第二版跋。
随想:
“不敢说吃透多少,只能说勉强看完。沉甸甸近千页的厚书,从第一页开始一路走来,中间跟着马克思去感受、去思考,折服于马克思严密深刻的分析逻辑,感受到他对当时那个世界的满怀悲悯,更看到马克思意欲改变这个世界的不懈努力。《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那句“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在用毕生去践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最后
插句题外话
刘同学在打开资本论的前一晚
在豆瓣发现了这个帖子
。。。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怼一怼
孝通读书会第二季
尽请期待
骚扰志辉2.0
大家快来
16孝通班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