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肺炎
支原体肺炎
小儿肺炎
肺炎严重吗
坠积性肺炎

最新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权威解读

第四节中医辨证论治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丙类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目前尚未发现中医古代文献中有对本病的专门记载,但在宋代《小儿药证直诀》中载有“故疮疹之状,皆五脏之液”。“其疮出有五名,肝为水,以泪出如水,其色青小”,“肺为脓,如涕稠浊,色白而大”,“脾为疹,小次斑疮,其主裹血,故赤色黄浅也。涕、泪出多,故脓、水皆大。血营于内,所出不多,故斑疹皆小也。病者,涕泪俱少,譬胞中容水,水去则瘦故也”。此对水疱发生过程的描述,基本概括了本病的疱疹特点。清代温病学家又将皮疹类症象列为温病的重要内容,叶天士指出“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余师愚认为斑疹皆出阳明,重用石膏清热。根据疾病临床特点,目前国内学者多数认为本病与中医“时疫”、“春温”、“温病”、“湿热温”等病症类似,总体属于“温病”范畴,多见水疱疹即为湿热证。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有多年的历史,近30年来在继承传统中医治疗温病经验的基础上有了较好的进展,目前对于手足口病普通型患儿而言,中医药治疗在退热、减轻咽部疼痛、促进皮疹消退、恢复食欲、缩短病程等方面有一定疗效;对重症、极危重症等,中医药在针对疾病的某个环节或过程发挥积极作用,早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可降低手足口病危重症的发生,针对恢复期存留症状的治疗,可促进身体功能康复,中医的药物、穴位按摩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方面主要有:外因治病说、内外因共同作用说。

(一)由外感时邪疫毒而致病(外因致病说)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为春季或春夏之交感受时行疫毒而致。春季风本当令,气候温暖多风,阳气升发,婴幼儿形体未充,素禀不足之人,或因起居不慎,接触污物、饮食不洁,或毒邪从口鼻而入,皆可感受时行疫毒,此疫毒性属湿热。疫毒侵入首先犯肺,肺主气属卫,与皮毛相合,卫气敷布于皮毛,邪正相争,因而病变初起可多有发热。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风湿热邪毒蕴结于脾,上熏于口或外发四肢,则见手、足、口腔疱疹布露。病位主要在肺、脾二脏。

(二)内外因共同作用说

本病多因内蕴湿热,外受时邪疫毒,留于肺、脾、心三经而成。小儿心脾素有湿热内蕴,复感时邪疫毒,由口鼻而入,口鼻为肺之呼吸通路,肺主皮毛,故初期邪毒犯肺,则现发热等肺失清肃的症状。舌为心之苗,足太阴脾经上行挟咽,连舌本,散舌下。邪毒寻经上犯则见口舌疱疹,脾主四肢,开窍于口,邪透机表,故疹发手、足、肛周。

尽管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古今有不同认识或表述有别,但目前大多数中医学者基本认为手足口病的病因为外感时邪疫毒,内伤湿热蕴结,心火炽盛;其基本病机为外感时邪疫毒,卫表被遏,肺气失宣,证见发热、疲软、不思饮食或恶心、呕吐等,由于小儿常有食积,素体湿热内蕴、稚阳之身常心经火盛,内外湿热互结,心经之火上蒸于口舌,脾胃主四肢而见湿热熏蒸于手足,则发为疱疹。

重型者邪毒炽盛,湿热生风入肝,肝主经筋,而表现为高热、易惊、肌肉瞤动、瘛疭,甚则内陷厥阴心经,致神昏、厥、脱等危急重症,甚至导致死亡,中医认为病位涉及肺、脾、心、肝四脏。中医的五脏与现代医学五脏不同,如“肺”指呼吸系统的器官与功能,“脾”指消化系统器官与功能,“心”指心血管及部分神经系统功能,有心主神明之说,所以常有清心安神。抽搐被认为是“肝风内动”,经筋失养,热极生风、湿热生风,常用清热息肝风治则,是古人对疾病特征与五脏对应的一种分类,建立在辨证基础上,治则方药自成规律。现代医学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把精神、神经病症都归类到神经系统,表述各异,殊途同归。

二、分期与辨证论治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瘟疫、温热夹湿”等范畴,传变特点具有“卫气营血”的规律,根据手足口病临床病情进展情况,分为出疹期、风动期、喘脱期和恢复期,需分期辨证论治。

(一)出疹期湿热蕴毒,郁结脾肺证。

(1)症状:手、足、口、臀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丘疹、疱疹,伴有发热或无发热,倦怠,流涎,咽痛,纳差,便秘。甚者可出现大疱、手指脱甲。

(2)舌象脉象指纹:舌质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

小儿指纹诊法始见于唐代,又称望小儿食指络脉,适宜观察3岁以内小儿食指掌侧前缘部的浅表络脉形色变化以诊察病情的方法。从近到远端按指节分为三关:风关、气关、命关,若指纹达于命关,是邪入脏腑,病情严重,是对婴幼儿病情进展、轻重判断的一种简便方法,可供参考。

(3)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4)基本方:甘露消毒丹。

(5)常用药物:黄芩、茵陈、连翘、金银花、藿香、滑石、牛蒡子、白茅根、薄荷、射干。

(6)用法:口服,每日1剂,水煎~ml,分3~4次口服。

(7)加减:持续发热、烦躁、口臭、口渴、大便秘结者,加生石膏、酒大黄、大青叶。

(8)中药灌肠方:持续发热或有便秘、腹胀者口服制剂疗效不明显者可选用中药:藿香、败酱草、酒大黄等,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煎煮取汁50~ml,日1剂灌肠用,抵达高位结肠,尽量保留片刻,注意幼儿肠腑娇嫩,避免损伤。

(9)中成药:根据临床病情和治疗需求,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化湿透疹功效且有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报道的药物的一种进行口服,具有相似功能的中成药很多,避免重复用药,如:如:金莲清热泡腾片、抗病毒口服液、金振口服液、蓝芩口服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黄栀花口服液、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等,用法用量请参照说明书使用。

(二)风动期毒热内壅,肝热惊风证。

(1)症状:高热,易惊,肌肉瞤动,瘛疭,或抽搐,或肢体痿软无力,呕吐,嗜睡,甚则昏矇、昏迷。

(2)舌象脉象指纹:舌暗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脉弦细数,指纹紫滞。

(3)治法:解毒清热,息风定惊。

(4)基本方:清瘟败毒饮合羚角钩藤汤。

(5)常用药物:生石膏、水牛角、金银花、连翘、生大黄、黄连、丹皮、紫草、生地、钩藤,羚羊角粉。

(6)加减:高热持续,伴有神昏者加用安宫牛黄丸,伴有便秘者加用紫雪散。

(7)用法:口服,每日1剂,水煎~ml,分3~4次口服。

(8)中药灌肠方或中药直肠滴入治疗:酒大黄、生石膏、黄连等,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煎煮取汁50~ml,日1剂灌肠用。适用于口服或静脉治疗临床效果不佳且伴有高热、便秘、易惊、抽动等临床辨证为动风表现的患儿。

(9)中成药:对不便服用中药饮片或复方颗粒剂者或临床疗效不佳时,可根据患者病情酌情选择热毒宁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中药静脉注射剂之一进行治疗,治疗剂量和使用方法参照相关药品说明书,治疗过程中应







































好的中医白癜风医院
甲氧沙林液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jiej.com/zqgfy/2652.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