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所考察和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其最终目的在于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马克思写这本书的背景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所固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与复杂化。为了斗争的需要,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马克思开始着手研究政治经济学。他广泛阅读和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深入研读了一千五百本以上的著作,做了大量的摘录和笔记,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他的理论。
这本书的第一篇为商品。首先对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和由商品产生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商品除满足其他人的对本商品的需要之外,也作为一种资本给劳动者用以其他需要的商品。商品的价值与其上劳动价值的关系,即劳动者用于此商品的劳动时间。商品通过交换才成为商品。两种商品的价值相同,即为劳动者花费在两种商品上的劳动相同,若其中一种为等价物,则另一种为其相对价值物。在交换过程中,商品占有者通过交换,将自己的商品卖给需要该商品的人,而用所得去换取自己需要的商品。为了交换过程的便捷,货币由此出现,作为一种统一的价值尺度。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又用来购买商品。商品并不是由于有了货币才可以通约。恰恰相反。因为一切商品作为价值都是对象化的人类劳动,从而本身可以通约,所以它们能共同用一个独特的商品来计量自己的价值,这样,这个独特的商品就转化为它们共同的价值尺度或货币。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因此,如果两个不同的商品,例如金和银,同时充当价值尺度,一切商品就会有两种不同的价格表现。
在第一篇,马克思运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就商品和货币的一般规定,就商品经济的一般特点做了分析和阐释。但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不同于简单商品经济,一如资本不同于商品和货币。第二篇,马克思运用科学抽象法,着重分析和说明了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本质区别,说明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以毕生心血写成的《资本论》,其“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不仅适用于分析现代资本主义,而且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其中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的理论,是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改造自然界的主体,但人又是受社会、自然界制约的存在物,社会是人与自然界的有机统一。只有把人、自然界、社会三者有机统一、协调发展的时候,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此外,对于建立什么样的所有制、分配制和经济制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写这本书,用了20年之久,他不畏艰苦,坚持追求真理、反对教条主义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去学习。
—END—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