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不敢取“总结”,因为内容实在太多,像咱的功力一时半会是难于把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我听的是北大哲学系聂锦芳教授的课程,《资本论》是从去年6-7月份开始看了多半年的,终于在前一段时间啃完,趁着五一假期回顾下。
我们是听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政治思想教育长大的,甚至多数人都听出了逆反心理。但是我发现,很多人虽然嘴上说“反对洗脑”、“爱国不爱D”,但现实中他却无意识的用着马克思的观点在解释周围世界,马克思主义已经内化到了人们的心里。聂锦芳教授把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分为:作为政治旗帜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针对公众的,高挂马克思主义旗帜,这是高明的政治手段,至少比俄罗斯的方式要高明很多;作为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指从小到大教育系统中的马克思主义,这是根据意识形态教育需要摘录的内容,甚至摘录的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思想比马克思还要多;第三种就是他主张的客观全面的反应马克思思想的学术研究。第三种当然是比较好的学习马克思思想的态度,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前两种方式,他们自有其存在的道理。
聂锦芳老师讲马哲史很有意思,有助于人们站在一个客观全面的角度审视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对其一知半解,便来反对或支持。比如,以前我遇到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这些概念,不会深究,只会说自己坚持唯物主义立场,内心给的理由是:书上说只有唯物主义才是正确的,谁曾想,马克思曾写信盛赞他岳父大人是个伟大的唯心主义者。而事实上,马克思早超越了唯心和唯物的争论,将人和世界的关系归在实践上,这让我想起了王阳明的观点,把“格物致知”解释成:正事,“事”必须是人和物发生联系才叫“事”,这显然不是唯心的观点,实践和正事同样都是超越了唯心和唯物,非常牛逼。
聂老师主张将马克思还原到西方社会及其思想环境中去理解,以期客观全面了解马克思及其思想。马克思生活在一个犹太律师家庭,他父亲比较开明,改宗了基督新教,但马克思成长环境其实具有非常浓厚的西方传统宗教氛围。马克思留下的最早的作品是高中时期的作文和诗,总的来说,充满激情,虽说思想不是很成熟,但他能贯通上下五千年,通篇论述一番,由此可见其志气不一般。接下来便是他的大学时期,虽说学的法律专业,却将大多数时间花在哲学和历史上,在此期间他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俱乐部,深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虽说后来他和青年黑格尔学派决裂,但他还是声称自己是这位伟大哲学家的学生。接下来便讲到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其实是个对比研究,研究古希腊两个活动时间相差多年的哲学家关于原子论的区别。且不说这个研究如何,但马克思确定一个方向,便全面收集所有与其相关的资料去阅读研究,有了通篇把握后再边读边思考边写作,此一项便是值得学习的。此后便是他的《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期间讲了一个“林木盗窃问题”,他认为立法者大多是声称对一片森林拥有所有权的人,而多数所谓偷盗者是穷苦人群,并没有所有权更没有立法权,因此这个法律只会代表私人利益集团的利益,并出现了很多普通人捡枯柴烧火而被逮捕的案件。他论述了国家和私人的关系,他认为法是实际社会关系的反应而不是相反,认为林木盗窃法只是代表一部分特殊人群的法律,而所有公民都是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代表私人集团利益的法律显然会因为局部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另外,他还反对了德国当时颁布的“书报检查令”,他认为虽说这个检查令开宗明义保护言论自由,但其实质却是明确了哪些问题可自由讨论,哪些问题只有政府才有发言权,实际是把限制言论自由用法令的形式确定下来,是违反言论自由的。由这两件事可以见得,马克思此时是个为大众发声的自由主义者。
接下来便是《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简介。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其实应该叫《巴黎手稿》,因为并不全是年的研究工作。聂老师提出马克思研究社会有三个方法:普照光的方法,也就是找到一个社会背后普遍的根本动力,比如《资本论》中讲的劳动、价值等;从后思索的方法,也就是现象推本质的方法;再一个是人体解刨的方法,也就是分解。《巴黎手稿》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开始,而且已经看出了后来《资本论》里的一些概念原型。比如,考察了利润、地租、工资,及其承担者。工资:佣人,工人,职员等拿工资,他得出结论,只要是拿工资的必然是贫穷的,因为工资只够必要生活资料的费用,此时人成了劳动力商品,这都是《资本论》沿用的概念。这些人的存在状态很悲惨,比如大规模应用机器,工人成了机器的零件,资本逼迫大部分妇女儿童也加入生产等等...;(资本的)利润:提出资本就是对劳动的所有权,资本的贪利本质要求以各种手段降低生产成本,不仅考虑生产,还要考虑投机;地租:由土地所有权产生地租,一般先土地兼并,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肥力和位置决定地租(这也是后面会沿用的概念)。认为这三种收入的承担者都生活在异化状态下,马克思在《巴黎手稿》里把“异化”概念应用到了社会分析里,他提出4种异化,最重要的是人和劳动的异化:也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创造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却成了异己的东西,并反过来和劳动者作对,这个道理很显然,资本是剩余价值累积而成,但却反过来压迫劳动者。由此推出了人和其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整个社会的异化等,还引用了费尔巴哈的观点:宗教生活中,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留给自己的就越少,上帝变成了来自于人而统治人的外化的存在。工人的劳动是被迫的,由此看来,其实现在大多数人选择职业都是身不由己的,都处于异化状态...这个异化的问题怎么解决?马克思认为异化是私有制造成的,私有制是总根源,有异化就有异化的扬弃,最后也就推出了共产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他认为共产主义是:通过人,为了人,对人本质的占有;向人自身的复归,但又保存了以前的发展结果,比如资本主义的发展成果...可见共产主义不是个社会制度,的确是一个理想。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清算,也是个过渡性作品。马克思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深受该学派影响。青年黑格尔派的总体特点是:善用否定的辩证法,比较激进;而且向纯粹主体论转向,习惯用自我意识理解整个历史和现实;抛弃了有神论。其中的施特劳斯《耶稣传》,认为不同时代的基督教就是不同时代人的解读,给大家思想解放提供理论支持;鲍威尔是马克思的老师,他对马克思想影响很重要,鲍威尔写了《自我批判的批判》;出版商撸哥,洋溢着人类进步的精神,也影响了马克思;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影响也很大,马克思研究了很多费尔巴哈的作品;蒲鲁东也对马克思影响巨大。与这些人不同的是,马克思后来没进入大学,而是做《莱茵报》等的编辑,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他发现现实中恰恰不是这些人讨论的自由,而是物质利益左右人的生活,哲学家应该更多的考虑自由实现的途径,而不是空谈自由,这预示着他和青年黑格尔派决裂的种子。年,鲍威尔等主办《文学总汇报》,马克思看了几期之后,开始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神圣家族”其实是欧洲公开的宗教话题,这里用来讽喻鲍威尔这些主办《文学总汇报》的人,该著作遗漏了费尔巴哈和施蒂纳,在后面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会集中批判。这本著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一本著作,他两有比较鲜明的特点,恩格斯一般是就事论事,总是会寻找现实中的例证去论证自己的观点;马克思不太一样,他对具体的事件会抽象出背后的原因,并总是试图找由具体通向抽象的中介及关系,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透视。聂老师总结了《神圣家族》的几个重要内容:1.思辨结构的秘密。青年黑格尔派讲一个水果的例子,认为应该从一般水果观念出发去解释具体的水果,也就是必须从观念出发理解世界,一般决定具体和个别,现实的感性认识恰恰是虚幻的;马克思则相反,他认为人是从现实出发,首先认识个别和具体,才去抽象出一般,再从一般到具体。2.异化问题的再讨论,他把《巴黎手稿》中讲到的抽象的异化概念具体化了,具体到财产和所有制。3.他提出了自己的唯物主义,有6个具体含义:人性本善,人的智力平等,经验习惯教育的万能,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工业的重大意义,享乐的合理性。显然这不是我们平时认为的唯物主义,实际上是包含了唯心主义的唯物主义。4.而前三者的论证就是为了引出基于唯物主义的共产主义,马克思认为人现实的自由和幸福才是一切的最终目标,并且具体社会是什么所有制形式应当在实践中探索与发展。马克思从此时开始,便从原来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对观念的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