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兄弟科室邀我会诊,一将近90岁高龄老人,坠积性肺炎,高热,浅昏迷,已用上最高等级抗生素数天,退热药物和激素一停体温就再度升高,迟迟不退。
双脉滑数有力,撬开牙关,舌红苔白厚腻,头面汗出粘腻,面目晦暗,如蒙油灰,大便数日不解,腹不硬满。
予《温病条辨》三石汤重剂,加菖蒲,郁金,加炒杏仁,蔻仁,连翘心,莲子心,豆卷,重剂竹茹,三剂。
患者几日未进食,又未下鼻饲管,喂药颇为困难,半天时间将头煎灌完,下午高热骤退,脉静身凉,意识转为清醒。
有人会问,原理是什么,这药是抗感染用的?中医的理论向来玄之又玄,什么热入心包,热入血分,普通老百姓很难懂,给西医去讲他们也不懂,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医是个经验医学,就这么个治法,为什么有效,它说不清楚,只好把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来解释,没有系统明确的现代药理、毒理研究。但哲学并不是科学,所以我越来越倾向,尽量用现代药理学来向大家解释,要说现代药理机理,这类方抗感染作用并不强,就算是把中药里清热解毒作用最强的药物堆在一起也干不过美罗培南啊,而且,不问青红皂白一味清热解毒效果并不好。机理是什么呢,这类疾病,中药起的作用,是对抗细菌内毒素,对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对抗DIC。致病菌呢?对症支持的基础上,交给抗生素足够了。
二十多岁的时候,有那么几年,喜欢读《温病条辨》,系统学习这部书后,是能领悟到许多危重症的治疗心法,刚毕业那会儿,有一些机会,用中医药方法干预危重症,如重症肺炎,卒中昏迷,重症心衰等,一些患者在中西药联用之下,很快转危为安,从退热时间、促醒时间等方面都见证了惊人的疗效。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渐渐的远离了中医药干预危重症的机会,心里藏着的《温病条辨》危重症治疗心法,也封刀隐没,未在用过。而且,干这事儿劳心费神,要有“菩萨心肠”、“神仙手眼”、“霹雳手段”,还得冒风险,也不愿意去用了。
李可老中医说过,中医不能治急症,重症这句话,是对五千年中医的奇耻大辱,观古往今来,哪一个名医不是妙手回春?李可老先生的这句话说的很对。相对于平时门诊上那些慢性病,疑难病需要长时间的服药,一次次的复诊,一次次的调方,起效很慢,患者焦急,大夫也焦急。这种危重症的治疗是很酣畅淋漓的,大砍大杀,势如破竹,是很有成就感的,中医药的自信,就可在这里找到。
但大部分的中国人不明白啊,根深蒂固的思想已印在脑海里,中医是慢郎中,只有各种方法无效后,才想起用点中药试试呗。当一个人悬命于天的时候,若不是大夫束手无策寻求各种方法,家属哪一个会想起来或者相信中医?我们大部分人真的不知道,中西医联合救治是最佳方案。
从非典型性肺炎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重症病例的中医药干预,取得的成果无需多言。医院的刘清泉教授,医院医院,都是中医药干预危重症的榜样。
我认为,当中国的老百姓能在危重症的时候想到中医,医院在危重症救治方面都会应用中医药并且取得很好效果,挽救了患者又节省了医疗费用,这才是中医的复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