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梗塞,在临床上常见的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前者是由于动脉狭窄,管腔内逐渐形成血栓而最终阻塞动脉所致,简言之就是血管内血栓形成的过程;后者则是因血流中的栓子阻塞动脉引起,例如下肢深静脉栓子的脱落、心脏病心腔内血栓脱落的栓子等等。
临床表现:
脑梗塞的表现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没有明显症状,即;有的仅仅表现为头晕、眩晕,如腔隙性脑梗塞;重者可表现为偏瘫(一侧肢体活动不利)、口眼歪斜、舌体发硬、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等;大面积脑梗塞或梗塞部位位于生命中枢延髓等部位,可危及生命。
检查
1、脑CT检查:显示脑梗死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的准确率%。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可排除脑出血。脑梗死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易漏诊。
2、MRI检查
MRI对的检出极为敏感,能够检出较早期的脑缺血性损害,可在缺血1小时内见到。起病6小时后的大梗死几乎都能被MRI显示,是早期脑梗塞检查的金标准。
3、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颈动脉造影,可明确有无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能够更直观的反应血管内状况,但造价高昂,且属于有创检查,遂不作为常规检查推荐。
治疗
治疗的主要原则:尽早改善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一些相应的对症处理,比如急性期应尽量卧床休息(脑梗塞时脑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易产生头晕导致摔倒),对于偏瘫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应加强皮肤、口腔、呼吸道及大小便的护理,长期卧床患者应防止压疮、坠积性肺炎等的发生。
1、脑水肿治疗:脑缺血缺氧时易引起脑水肿,脑水肿是脑容量增大,进而形成颅内高压而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常用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塞米等。
2、急性期溶栓治疗:对于早期脑梗塞患者,使缺血性脑组织在出现坏死之前恢复正常的血流,使脑组织获得脑血流的早期重灌注,是最根本且患者预后较好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溶栓药物:链激酶(因易引起出血,故不常用)、尿激酶。
3、脑保护治疗:可通过降低脑代谢、干预缺血引发细胞毒性机制、减轻缺血性脑损伤,就类似于冬眠的动物一样,降低代谢率,最大程度保护脑组织。
4、抗凝治疗:为防止血栓扩展、进展性卒中、溶栓治疗后再闭塞等可以短期应用。常用药物包括肝素、肝素钙(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等。治疗期间应监测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须备有维生素K、硫酸鱼精蛋白等拮抗药,处理可能的出血并发症。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