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这位扎着可爱小辫,虽然没有一颗牙齿、却仍咧嘴大笑的老人叫谭桂英,今年已经85岁。刚入院时,老人家身体极度虚弱,表情十分痛苦。在经过一个月精心护理和治疗后,却再次容光焕发,重新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们除了感叹生命力量的强大之外,更希望寻找老人笑容背后的力量,那个创造了奇迹的力量。
入院9月29日,医院住进来一位“高危”病人,说她是高危,并非是因为得了不治之症,而是由于她的高龄,加上当时整个的状态。
“老人家已经85岁,在家不小心摔了一跤,导致左腿股骨颈骨折。”护士长李俊杰介绍道,老人刚摔倒时,家医院急诊拍了X光片,却未发现骨折迹象。回家之后仍旧疼痛难忍,家人又带老人医院。在那里,医生发现了她骨折的情况,但由于年龄太大,手术治疗风险太高,要求回家进行保守治疗。
由于骨折疼痛,老人在家只能平躺,吃喝拉撒全在床上,子女也不知如何护理,生怕加重老人的骨折,不敢给老人翻身。很快,老人开始出现肺部感染症状,臀部和大腿也有多处褥疮,而且越来越大。
“刚入院的时候是她的家人把她抬来的,身上的衣服穿的乱七八糟,因为不敢翻身,左胳膊套一件右胳膊套一件,贴身的衣服也是很久没换洗了。皮肤上有好多贴膏药留下的污渍,左腿外侧有一个手掌大小的水泡,屁股上腿上还有3个4×4厘米左右的破溃面。都是在家卧床形成的压疮。
“整个人可以说是又脏又臭,而且呈嗜睡状态,本身又有点耳背,你跟她说什么她也是一声不吭躺在那里,真的是奄奄一息的感觉,看着特别心疼,非常难过。”李护士长提起老人刚来时候的样子,仍然不忍回忆。
护士长带着四个护士开始为老人进行清洁护理,先用松节油把她身上的膏药污渍擦干净,然后将破溃面消毒清创,一边做牵引一边帮她把病员服换好,做牵引是为了减少她的疼痛和出血,然后换上气垫床防止压疮,颈部、腰两侧、大腿下一共用了四个枕头,垫起来帮她减轻疼痛,还在她身下铺上了一床白色纱布方便为她翻身。
护士们娴熟的动作和专业的操作让陪同老人来住院的家属几乎看呆了,直说“你们真是太专业了!在家稍微一动她就疼得直哼哼,你们帮她做了这么多居然都一声没吭”!
处理完破溃面,护士又给老人做生活护理,由于已经在家卧床整整18天,大小便都在床上,家属也缺乏专业护理知识,护士在给老人清洁会阴部时,发现肛门附近还残留着大便的结痂。护士用温水一点一点清理干净,老人的家人既惊叹又感动。
在完成这一系列护理工作之后,换上崭新衣服、躺在洁白病床上的老人跟刚入院时几乎已经判若两人,连再次到病房访视的医生都吃了一惊,跟护士长说:你们真是太厉害了!
术前为了积极准备手术,护士开始教老人进行踝泵锻炼,防止深静脉血栓;为老人拍背,让老人多咳嗽,减轻肺部感染;经常为老人翻身、换药,促进褥疮愈合;鼓励老人多喝水,防止尿路感染;并教给老人在床上大小便的正确方法。
通过测量周径、对比现在和受伤前老人血色素数值、血压和心率,护士估算出老人的出血量,并通过食补的方式为老人加强营养,恢复体力。
10月1日,医护、麻醉、康复、影像、药剂、检验等科室为老人的手术进行了多学科的术前讨论。
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老人在卧床这段时间出现坠积性肺炎、褥疮等并发症,如果继续卧床保守治疗,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以老人当时的情况看,继续卧床的话能再坚持半年都算是奇迹了,拖得越久,并发症越严重,肺炎、深静脉血栓、褥疮、尿路感染、肌肉萎缩、营养不良,这六大并发症远比骨折本身可怕的多,很多卧床病人并非死于原发疾病,而是并发症。”老人的主治医生称。
为了让老人摆脱卧床并发症,就必须尽快让老人站起来,而站起来的唯一办法就是进行手术。
“分析手术利弊,不做手术的话,并发症发展下去足以致命,没有好转的可能性,坏处远大于好处;做手术,好处是病人术后有很大可能性可以独立行走,坏处是有一定手术风险,好转的可能性要更大。权衡病人利弊,我们决定必须为老人做这个手术,而且需要在老人肺炎加重之前尽快手术。”
在术前讨论中,各科室针对老人的身体状况分析了手术要点难点、术中存在的风险、麻醉方式及护理、康复要点进行了分析讨论,为老人制定出一套详细的手术方案。
术后10月2日,老人的髋关节置换手术顺利完成,术后5个小时,老人已经可以在医生、康复师和护士的评估和协助下,扶着助行器下床行走了。
“老人的家人看见老人又能站起来了,而且是术后那么短的时间,都太惊喜了,完全意想不到!”护士长说。
在多模式镇痛下,老人感觉不到明显的手术疼痛,在无痛状态下每天下地进行锻炼。起初是在病房来回走动,几天后就开始在走廊两头来回走,再到后来,已经能经常看到老人扶着助行器从三楼病房走到二楼康复室了。
老人家个子不高,又裹着小脚,瘦瘦小小却异常顽强地一天天康复起来,大家经常能在二楼三楼看到她拄着助行器行走的身影,都感到无比欣慰。
随着身体状况不断好转,老人的精神状态也明显有了变化,开始对自己的生活和能力有更多要求和期望。“刚来的时候她不说话,不知道她爱吃啥,我们看她没有牙齿,就尽量给她准备一些面条啊面片啊这些好咬的食物。”李护士长说,起初老人每次都是默默地吃掉,也不吭声,后来跟护士们熟络起来,也爱说话了,就开始提出要求:“我不爱吃面条,我爱吃肉包子、肉火烧!”大家看到老人对食物有了选择,都乐坏了,赶紧准备她喜欢吃的包子馒头火烧。为了给老人补充体力,后厨每天炖各种大骨汤、乌鸡汤,老人得到了比在家更好的生活照料。
老人对自己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医院时说:“只要让我不疼了就行”,手术下地之后:“要是以后能拄着拐走路就行”,病情一天天好转之后:“要是能不拄拐走路就好了”……我们的护士在做生活护理也是先对老人进行评估,如果老人做不了的事情会帮她做,能做的事情就鼓励老人自己做。随着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越来越多,从喝水、吃饭,到自己走着去上厕所,老人的自信心也一天比一天强。
由于医护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康复锻炼带来的肌力增长、以及全面的营养补充,老人的身体逐渐好转,直到出院时已经可以不用助行器独立行走了。要知道,她在摔伤前都是需要拄拐行走的。
在老人住院期间,还发生过一个小插曲。在她刚开始练习下地走路的几天,有一次护士晚上给她洗脚的时候,发现老人脚底发红。仔细观察判断后发现,由于老人从小裹脚,脚部变形,四个脚趾是往里长的,而我们准备的防滑鞋套又比较薄,因此老人走路的时候脚趾就硌着脚底,行走几次之后硌的有点红了。
为此,护士想尝试给老人修剪一下脚趾甲,刚开始用普通指甲刀发现完全剪不动。后来,护士先用热水给老人泡脚,然后再用毛巾热敷,等指甲有点软化之后,再用剪刀小心翼翼得为老人修剪好了指甲。除此之外,手巧的护士还用纱布和棉花依照老人的脚型做了一个三角形的小脚套,先套在老人脚尖上,再穿上袜子,最后再穿上防滑鞋套下地走路,就不会硌的脚疼了。“老人穿上脚套一下地就乐了,说‘不疼了不疼了’,脸上笑开了花”李护士长说。
我们专业的护理也让老人的家人无比放心。老人刚入院第一天,老人的女儿担心老人自己在陌生环境住不习惯,要求留宿了一晚。尽管我院实行无陪护制度,但考虑到让家人放心,便同意了她的要求。但到了第二天,老人的女儿便很放心的回家了,然后来探望老人的频率从最初的两天来一次,成了一周甚至半月来一次。
出院出院的时候,老人的儿子全程录像,从办出医院,全部用镜头记录了下来,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通过这个病人,我特别能体会到‘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句话,因为类似病人真的是需要我们投入太多精力,才能让她恢复到这种程度。”李护士长称,“看着老人健健康康地出院,我们相当的自豪,太高兴了。”
这位晚年迈过一道大坎儿的老人,也以顽强的生命力回报了所有人的付出。从刚入院时几乎放弃希望的神情,到住院最后看见谁都咧开嘴笑,连护士们都忍不住捏捏她的脸跟对待孩子一样。而老人自己也经常撒娇,要求“扎一个小辫的那种发型,不扎这种发型”……
老人的女儿说:“我妈在这儿都成了城里人了,你们成天帮她洗头、吹干,还梳各种各样的发型,越来越洋气了。”
而老人的一句话更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我活到这么大年纪,老天爷让我遭了这么个罪,却又让我遇见了你们,把我救回来,其实老天爷是让我是来享福的。”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