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病,对症治疗的髋关节置换术也是一种常见手术。但是近日,一位80岁的老太太在接受髋关节置换时,医生却做出了术式“新花样”——不切开肌肉,就把人工关节置换到了体内。患者术后当天下地活动,第二天就能盘腿坐,第4天就可以出院了。医院骨三科张道峰主任近日完成的这例侧卧位直接前路髋关节置换手术,填补了即墨地区的空白,在青岛市也屈指可数。
髋关节置换又称作人工髋关节置换,是将人工假体通过压配骨长入固定在正常的骨质上,以取代病变的关节,重建患者髋关节的正常功能,是一种较成熟、可靠的治疗手段。
目前常见的手术术式,要在患者的关节部位切开皮肤和重要的肌肉,暴露出髋关节完成人工关节置换,这种手术方式的弊端显而易见:失血量大,肌肉被切断后很难完全复原,术后要开始持续为期1-3个月的康复训练,疼痛、腿瘸等并发症难以避免。
如此神奇的手术是怎么做到的?
张主任做的这个术式,选择在髋关节前方部位切开髋部皮肤,这个位置正好是缝匠肌肌肉和阔筋膜张肌肌肉的交界区域,恰好能完全避开神经血管,将两块肌肉向两侧分开就能暴露出手术区,完成置换后只需要缝合肌筋膜和皮肤就可以。因为该手术入路不切断任何肌肉,对软组织干扰少,创伤小、岀血少,疼痛轻或无痛,康复快,在临床上又被称为真正微创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入路。
(张道峰主任指导患者做盘腿动作练习)
不仅创伤小,这一术式还有好多优点:由于是解剖入路,整个手术过程历时短,仅仅用时30分钟;手术刀口短,7-9cm;手术创伤小,术中未切断任何一块肌肉;术中可以精确假体安放,增加关节稳定性,术后假体脱位率远低于一般外侧及后外侧手术入路;术后配合早期快速康复技术,第一天就能借助步行器下地行走;术后无跛行,步态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术后早期活动限制低或无限制,可以早期做下蹲、盘腿、跷二郎腿等动作,术后恢复快,更早地获得更好功能体验。
由于切口小,要完成这样一台手术,对手术者要求极高。要求术者非常熟悉髋关节的解剖,极其熟练的手术技能,才能真正安全、微创地做好这样完美的手术。
5月15日,术后第4天,80岁的杜老太要走着出院回家了,她拉着张主任的手一再道谢。几天前一次意外,让她倒地不起,股骨颈骨折,而张道峰主任这一神奇的手术又让她很快站了起来,生活完全可以自理,走起路来没有任何不适,能这么快恢复自己感觉真的就像做梦一样。
股骨多处骨折,还有脑梗塞和癫痫,这个病人怎么治?
近日,医院骨二科成功治疗了一例复杂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合并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
患者是一名55岁女性,因外伤致右股骨颈骨折合并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30天,患者既往有脑梗塞病史6年,目前右侧肢体肌力4级左右;癫痫病史5年,平时口服药物维持。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伤后一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患者入院后,骨二科孙金堂手术团队认真分析患者的病情:该患者如果不进行手术的话,则需要长期卧床,卧床并发症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坠积性肺炎等都是致命性的。即便如果没有并发症,患者骨折也不能愈合,不能正常站立行走。
所以摆在面前的只有手术一条路可走。而因为该患者有脑梗塞、癫痫病史,增加了手术的风险;骨折后30多天,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已经大部分坏死吸收,股骨近端部分骨质也已经吸收很多,大大增加了手术难度。
针对这一病人的情况,手术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如果选用钢板或者髓内钉固定,股骨头坏死吸收没法处理,手术后患者下肢短缩,无法正常行走。因此必须选用一种能够兼顾股骨颈骨折、股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手术方法,使患者手术后能够正常生活自理。
经过认真仔细的术前讨论,医生们最终制定出一套既合理又经济的手术方案。手术选用国产翻修型股骨柄假体,经过2个小时的手术,术中演示右侧关节活动度良好,无脱位。术后第三天,患者已经能够下地站立行走。
翻修型股骨柄假体为我院首次应用,本例手术的成功,为以后同类型患者手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可以造福更多的患者。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