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大哲学博士王诚喊出“强烈建议公安检察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规定,以颠覆国家政权罪调查方方”之后,很多网友留言道:
王诚,你让北大要蒙羞!北大的脸都被你丢尽了……,诸如此类。
其实,这些年来,北大的脸已被北大人自己丢过好多次了。且不说把化学谱成歌的校长和斜眼歪嘴的秽语患者孔庆东,另有某校长,乳臭未干的臭他读成chou,谆谆教诲的谆谆他读成dundun,鸿鹄之志鹄他读成了hao,莘莘学子在他嘴里却变成了jingjing学子,且在一篇讲话中同时出现。
问题其实不在于认错几个字,在于北大校长们既没有当年蔡元培、胡适等人的才气,更没有他们的骨气。所以,多一个王诚也算不了什么。
更何况,大家都是成年人,王诚同学出了校门就应负起自己的责任,别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似的,毕业都十多年了,还把北大的名号像婴儿的奶嘴一样成天挂在口里,让人恶心。
以上的王诚个人简介,不是出自第三方,是王诚自己写的,因为他用了第一人称。在这所有头衔当中,毫无疑问,他最看重的是“北京大学哲学博士”这个身份,不过,也只有这个身份值得他炫耀,其它所谓“金融专家、青年作家、思想家、哲学家”等等,全是他自个封的。
说自己是金融专家、青年作家问题还不大,但自己封自己为“思想家、哲学家”的人,估计全中国也找不到第二人。
他还说自己年就完成了40万字的处女作,所谓《超越美利坚——论中华民族在21世纪初的三大历史使命》,并认为此书“完爆国内的绝大多数的著名经济学家”。
我不知他这个“完爆”一词是哪个导师教给他的,“完爆”网络用语的意思是全面超过,可是,这本如此伟大的著作,是哪家出版社出版的呢?我很想买一本,是当当网还是亚马逊?抑或是京东、淘宝、孔夫子旧书网?
全都没有。难道被人当成宝贝收藏了?为什么不让出版社加印?——至少我会买一本,因为太想看一下,这位高中水平的博士,是如何完爆著名经济学家的。
王诚博士在简介当中,没有具体点名他完爆了哪几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但我们从王诚博士发表在《察网》里面的文章中至少可发现两位,一是吴敬琏,另一个是张维迎。
王诚博士是如何完爆这两位“著名经济学家”的呢?
一招即可:佛头着粪!
王诚博士要怎样对付他们呢?把他们消灭。
既然这些“著名的经济学家”都是带路党,是洋奴,就没有必要跟他们搞什么学术争论,把他们全抓起来就行了。
好了,现在只剩下“金融专家、青年作家、思想家、哲学家”王诚博士了,他想“完爆”谁就可以“完爆”谁了。
令人奇怪的是,我们在或百度百科当中发现,名叫王诚的名人有三十个之多,可其中却偏偏没有一位是“北大哲学博士”。这位自诩为“这个家那个家”的王诚博士,究竟是哪路神仙?
早在年,王诚就在《乌有之乡》写过如下文章:
方方回应王诚的攻击时,说他就像个“活宝”,他马上又发文发驳道——
王诚不仅把他的师公张岱年抬出来,还顺便“透露”了一点点他导师的信息,但又不说是谁。张岱年他见没见过都要打个问号,不过他的重点是“将来我自然也会成为北大的国宝”。
我不知道这位未来的国宝今年高寿,但从他的自我简介当中也可以推出个大概,他说年就写了一部40万字“完爆”著名经济学家的书,马克思发表《资本论》第一卷时是49岁,与恩格斯合写《共产党宣言》是30岁。就算他的智商与马克思齐平,年算他30岁,现在也差不多四十八、九奔五十岁的人了,按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王诚成为“国宝”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说他“活宝”,还真恰如其分。
在一位互联网搜索专家的帮助下,我查到了这位“活宝”级哲学博士的导师,是一位名叫陈来的教授。
陈来先生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师从张岱年,百度上还加了个师从冯友兰,这点可能性不大,因为年冯友兰已90高龄,且眼睛近于半盲,他那时不太可能再带研究生。
王诚与陈来教授的师生关系非常微妙,王诚是年毕业的博士生,这样,他的入学时间应该是年——如果他是按时毕业的。
但我们看到,年——年期间,陈来教授却在美国,当时是任哈佛燕京合作研究所的访问学者,时间有一年多;回国后不久,陈来教授又去了台湾,——年期间,陈来在台湾的中央大学做了一年左右的客座教授。
显然,陈来教授不过是王诚名义上的博导,如果这期间陈来手上有多个研究生要带的话,他这三年剩下的时间,要认真看这些学生们的论文都够呛。
回过头来看一下王诚的博士论文——《先天后天——邵雍哲学思想研究》,尽管作为其博导的陈来教授可能知道该论文不过是从——武汉大学哲学教授(张岱年早年弟子)唐明邦先生《邵雍评传》当中东拼西凑出来的玩艺,因为没时间带这位博士,心里内疚,不得不网开一面,让他过关。
我猜陈来肯定叮嘱了王诚这个大嘴巴,让他别在外面到处说是其弟子。要不,以王诚的个性,如何忍得住?现在陈来教授已调到清华大学任国学研究院院长。
一般人可能以为,“博士”已经是学位教育的顶峰,能获博士学位的人,一定是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的人中之龙、精英中的精英吧?
严格地说,本来应该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尤其是近十几年来,随着所谓教育产业化的兴起,我们通常只看到大专、本科扩招得厉害,殊不知研究生扩招更加凶猛,加上所谓“在职博士”招生,目前中国博士的帽子几乎满天飞了。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早在年,中国每年“培养”出来的博士数量已超过了美国。中国的博士百分之九十九是自产自销,由于博士太多太滥,中国的博士竟然被称之为“博士工”。
就拿本文的主人公王诚博士所在的北京大学哲学宗教系来说,我们从其公开的网站上截一段介绍,你就清楚他们目前的学生比例了:
你不要奇怪,一点没错,该系学生数量最多的是博士生:人,而本科生只有人,如果按这种生源发展下去,现在的本科生将来每人都读博士都没问题,而事实上,多数本科生不会继续再读下去。
那么,多出的这些博士生从何而来?毫无疑问是在职博士。至于什么人会读在职博士,这里就不讨论,只说一点,其学费是应届博士生的好多倍,这对学校和教授来说,自然不是什么坏事,只是这种从“博士大跃进”中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实在堪忧。
有趣的案例还真不少。
一位名叫瞿天临的演员,靠抄别人文章过关混了个博士学位后,还觉得不过瘾,还要读博士后,结果还真被北大光华学院给录取了。
还有一位徐中民的博士生,在《冰川冻土》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叫做《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然而,这篇论文当中,却用大量的篇幅去阐述“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的统一”,而他那位具有“崇高感”的导师,名叫程国栋,恰恰又是《冰川冻土》期刊的主编。
(“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的统一”下面的英译也不规范)
另外,湖南师范大学有一位名叫张楚廷的校长,据说是一位数学家兼教育学家,同时还是一位博士生导师。他指导的博士生,不是研究数学,而是研究他们的导师有多么伟大,所以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神奇的现象:论文答辩的主题、指导老师、答辩委员都有张楚廷的大名赫然其中。
全世界都找不到脸皮这么厚的学者,还是教育学家。
如此这般培养出来的“博士”,别说指望他们将来能有多大的成就,就是成为一个正常人,也不容易。
而整天把北大哲学博士挂在嘴上的王诚先生,同样也是这些年来博士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之一。
站在这种角度上,我们还真不能过多地指责王诚同学,他其实也是受害者。以他对知识的领悟能力,能读完大学已经是极限,毕业后找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既可养活自己也不会祸害社会。
可偏偏他选择了读博,还阴差阳错地考上了北大,并拿到了博士学位。哲学本是爱智之学,他拿到了中国最高学府的最高学位之后,就盲目地以为自己是中国智商水平最高的人之一。殊不知,德与智都不配位的人,其结果只有一种:走火入魔。
王诚的导师陈来先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不敢认这位弟子。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即便是“博士工”,其中确有相当一部分是具有真才实学的博士。但王诚,绝对是次品。
文章已于修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