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黑锅,如何收手?
第二件事儿发生在十几年前,医院ICU的张主任还在做总住院。
夜班时遇到科里一位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老人病危,老人的小儿子和他商量仅仅想用一些“最基本的药”“维持”一下,以便等待老人的大儿子能赶来看最后一眼。这种被要求走过场的治疗作为医生也可说司空见惯,可以理解。可当后来老人呼吸逐渐消失,心电波形逐渐成了直线,张主任已经开始给老人胸外按压了,等待的家属还未到,继续按压半小时后张主任宣布老人临床死亡。家属此时居然翻了脸,老人的小儿子指着他的鼻子喊:“你什么态度!我哥还没到,你继续按,不能停!”张主任于是躬着沉重疲劳的身体整整给老人按压了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里,我不知道当时的他是如何调整自己cm身长的重心的,很艰难、的确很艰难。之后,那个大儿子还没到,那个小儿子依然不让停止按压,但是张主任停手了……小儿子依然在他身后嚷嚷着“你什么态度!”,甚至还夹杂着谩骂声。张主任停下来是对的,因为按压时,身体的重心还可以控制,但是医生那份尊严的重心也得控制住啊,否则让它失了横,就再不能直起腰了。现如今,很多患者家属在治疗上走过场的虚伪态度,有时真的应该被医生质问一下“你什么态度!”可是我们敢这样问吗?谁又帮我们这样问过呢?前些日子,作为沈阳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先锋主力,张主任在视频通话里仍然在戏谑自己的身高:“个子太高吃亏啊,没有我这么大号的防护服啊!防护不到位啊!”我相信此时此刻在武汉的他,偶尔会微微蜷缩着身体去适应防护服,但是医生尊严的重心却被他调整到了最舒心的位置。你可以演戏,但是得尊重“舞台”
想起第三件事儿,恰逢我最近的一个急诊夜班。处理完几个长期卧床患上了坠积性肺炎的老人已经是后半夜两点,终于得以摘下口罩长出一口气,庆幸随行的家属都没有大吵大嚷的,不仅仅因为都戴着口罩,更因为他们统一把拖延病情的罪魁祸首推给了新冠病毒。这不禁让我感叹这么多年,又有多少病人家属试图把拖延病情的罪嫁祸给医生呢!记得曾经一位骨瘦如柴好多褥疮的老人推进急诊抢救室,家属叫嚷着“快抢救!快点!”我看老人有些神志不清,除了血压略低,其它生命体征都还平稳,于是给老人吸氧,快速建立了静脉通路。这个过程中老人的女儿一直带着埋怨催促我和护士“快点!快点!”看老人的几个女儿的面相,体态,皮肤保养状态都不像能吃苦耐劳,好好伺候老人的女人,便在问老人病史时随口问了一句“老人几天没吃东西了?”,那最富态的女儿也随口回了一句“一个月了!”我问:“这一个月看过病吗?”那女儿倒实在:“没有啊!”……
其实如果我的同行看到这儿,我相信你们已经明白了,你们一定遇到过此类家属,而且并非难得一见。无论她们在家里如何怠慢病人,拖延病情,最终都可以来我们这儿来问责,殊不知那是一种心虚和栽赃。
所以这件事发展到后来,我一点一点提高了音调,那几个女人一点一点降低了音量,我一直等着她们质问我“你什么态度!”,然而终未等到。当然,这些并不影响我对老人家的救治,当然,影响老人救治的依然是他那几个女儿,她们签了字“拒绝一切检查”,只用了些“最基本”的输液。就此,一场她们导演的积极抢救的戏草草收场了。
而当我隔着乳胶手套把这段故事艰难地敲进手机时,突然有些后怕,后怕看了一夜的患者会不会有新冠肺炎被我漏掉呢,万一某个家属性感染者呢?因而一宿未再合眼……相信这段时间,不仅仅在武汉,其它城市的一线医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紧张,时不时如我这般地辗转反侧。
最后
写到这儿,可以收尾了。
有些朋友一定会觉得少了医患矛盾的爆款——杀医伤医的篇幅,便没了高潮!那我必须真诚地问您一句“您这是什么态度?”
也许您是我最怕的一类读者,或许也是我现实工作中最怕的一类旁观者,因为这一类朋友喜欢矛盾激化,喜欢看热闹。
我不喜欢通过翻炒兽行,更不想拿“杀医”来自取其辱。您是否想过,现如今还有多少人有耐心读完标题为“……包治百病”或是“……保您一夜暴富”以外的文章呢?太多“标题党”看了一眼“杀医”二字就迅速把眼球跳转到明星出轨的新闻里去咬文嚼字了……因为对医者被杀没感觉,因为对施暴可理解,因为太过冷漠。
此外,被杀被砍并不能代表大多数医者的生存状态,就如同“勇士”、“英雄”也只能是与新冠伴生的短期冠名,都不可能是常态。
新冠过后一切会逐步回归常态,逐步忘掉医生护士大疫面前的态度,逐步回到不满意了就拿“你什么态度?”说事儿的常态。拿这句话说事儿的人就是上面提到的:无理取闹之人,栽赃嫁祸之人,己所不欲而施于医者之人。
回归常态才能暴露出真实复杂的人性,不得不承认,我接触的患者和家属中,善者、感恩者占了大多数,但不知为何,医患和谐的常态却少有流传。恶者,奸诈者为少数,而医患矛盾却被不停地人传人,是人性感染的病毒在蔓延和变异吗?
很喜欢《尧戒》的前两句“战战栗栗,日谨一日”,足可以用来形容新冠病毒时期全国人民的状态,也恰恰是全国医生护士一直以来的常态。如果把后两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改为“医者莫踬于杂症,而踬于杂性”,那《尧戒》便成了不错的《医戒》了吧。真的不想再看到更多的医生因为不堪复杂的人性而辞职,还有更多的医生因为看透了复杂的人性而变成了“性”冷淡,医者对待人性和自身的个性都变得冷淡了,他们的脸上呈现出的会是“什么态度”呢?医者难道只在新冠之时才有仁心?当然不是,我们一贯如此,无须新冠时期来短期“冠”名,这便是医者的态度。注:尧戒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意思是: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一天比一天谨慎。人不会在大山上跌倒,往往跌倒在小土堆前。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