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词句注释〗
⑴春山:一作“春来”。
⑵掬(jū):双手捧起。《礼记·曲礼上》云:“受珠玉者以掬。”
⑶鸣钟:一作“钟鸣”。
⑷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青山。庾信《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云:“游客值春晖,金鞍上翠微。”
〖白话译文〗
春山美景好不胜收,令人赏玩彻夜忘归。
捧起山泉,月影闪烁在手间;拨弄树枝,香气渗透着衣衫。
游兴顿起,不会在乎路途的远近;想要离去,总难舍下花草的深情。
翘首南望,钟声悠扬,翠微深处,楼台掩映。
〖文学赏析(一)〗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七十五。诗的开头二句点出: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一、二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而“胜事”又是全诗发脉的地方。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赏玩忘归”的笔墨,势将成为架空之论。
在这吃紧处,诗人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此处描写堪称恰到好处: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第二,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第三,“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第四,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唯兴所适,根本不去计算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不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就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这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
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综上所述,可见三、四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文学赏析(二)〗
春天有无数美好的景物,让人流连忘返。作者也是爱美景之人,以至于“赏玩夜忘归”。开头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
既然是春天的夜晚,月与花是不可或缺的景物。“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两句,写山中胜事:捧起澄清明澈的泉水,看到泉水中映着月影,就好像捧起了一轮明月;摆弄着山花,花的馥郁之香气溢满了衣衫。这两句既见水清月明,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又可见花之绚烂,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且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表现出诗人赏玩的逸兴之浓。从结构上来看,“掬水”句上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题旨,自然流丽。
山中的月色如此美妙,诗人完全沉浸其中,不愿离去,“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两句,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却是春山月下特有的景象。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素材)
从根源上清除网络谣言的“毒株”
-02-19中国军网刘轶
谣言不是互联网时代的专有名词,从古至今,街谈巷议有挑弄事非者,战阵之间不乏诈伪诡道者,谣言传播是人类特殊的社会现象。
从一般规律讲:谣言的产生,需要特定的心理动机、适宜的传播环境、还有突发的舆情事件作为催化剂。
当前,军民齐心战“疫”,互联网舆论场上却出现“弦外之音”。谣言是舆论场的流行“病毒”,需是剖析“病理”,对症下药,从根源上清除网络谣言这颗“毒株”!
一切意识的反映皆是现实社会的镜像。凡是制谣传谣者,皆能找到其深层次的动因:有的大V为“争流量”而提前宣布某某病故;有的账号为“显存在”而搬运境外媒体不实信息制造混乱……
动机虽不一样,但在战“疫”期间,这些谣言容易造成公众认知的混乱,从而导致恐慌心理蔓延。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不仅信息发布可以“零门槛”,而且信息传播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再加工”,谣言搭上“病毒式”传播的快车道。
我们看到,微博上有“假求助”、论坛里有“假日记”、 ),这是科幻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最根本的区别。他认为工业革命使得第一批科幻作家的作品集中在技术发展前景上。________时代在转变,未来世界中人将是什么样子?未来将给人带来什么?在遥远的未来将发生什么和人有关的事情?我们很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未来是很快就要到来的可能性。在幻想越来越迅速变成现实的当今,即使我们不想象未来,现实本身也将变得不可理解。科幻作品的“科学—技术”这条线,最终会在它的创作中与一般文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哲学”这条线汇合。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赋予 兴味盎然 触手可及 埋伏 所以
B.探索 意味深长 方寸之间 隐藏 所以
C.赋予 意味深长 触手可及 隐藏 但是
D.探索 兴味盎然 方寸之间 埋伏 但是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学的 )
A.我们很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未来是很快就要到来的。在幻想越来越迅速变成现实的当今,即使我们不想象未来,现实本身也将变得不可理解。
B.我们很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未来是很快就要到来的可能。在幻想越来越迅速变成现实的当今,如果不想象未来,我们连现实本身也将变得不可理解。
C.我们很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未来很快就要到来。在幻想越来越迅速变成现实的当今,如果不想象未来,连现实本身也将变得不可理解。
D.我们很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未来有可能很快就要到来。在幻想越来越迅速变成现实的当今,我们即使不想象未来,连现实本身也将变得不可理解。
4.下面是一段 )
A.主簿:官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均置此官,以典领文书,唐宋以后职任渐轻。
B.一舍:古称军队住宿一夜为舍,或以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C.册免:指发布诏书,册封贤臣,罢黜庸臣,古代君王有时以此方式来消天灾。
D.致仕:还禄位于君,即辞官退休,因年老或衰病而辞去职务的官员称为致仕官。
三、名篇名句默写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________________”感叹自己因为崇尚美德而被约束,但又以“________________”强调自己即使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心志。
(2)《师说》中,韩愈明确指出老师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而那些童子的老师,“________________”,并不是韩愈所说的老师。
(3)《观刈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动作描写生动勾勒出拾麦者令人心酸的形象,饱含悲悯之意。
四、每日读背(读读背背,练练书法)
挣脱困顿,生命破茧
生活的意义要靠自己的双手来赋予,生命的精彩要在成长路上写就。化蛹成蝶、破茧而出,总要经历拼力挣扎的过程。如果有人帮助剪断茧丝,蝴蝶虽出了茧,却只能拖着萎缩的翅膀爬行,再也没有飞翔的能力。这破茧为蝶的生命力,正藏在一点点挣脱束缚的坚持之中,是拼搏让人有力,是奋斗让人坚强。安逸使人舒适,却让人生失彩;咬定梦想不放松、保持进击不松懈,我们才能冲破束缚自己的命运之茧,真正在繁花中翩然舞动。
〖答案与解析〗
1.解析:C 第一组:赋予:交给重任、使命等。探索:指研究未知事物的精神,或指对事物进行搜查的行为,或指多方寻求答案的过程。语境中是说刘慈欣给予了这个三体世界一定的特性,应选“赋予”。据此分析可排除BD两项。第二组:兴味盎然:形容兴致高,兴趣浓厚。意味深长:意思含蓄深远,耐人寻味。语境中,这个词是用来形容“碰撞”的,应选“意味深长”,据此分析,可排除A项。第三组:触手可及: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方寸之间:形容可操控的空间范围很小。由需要限制的词“现实性”可知,应选“触手可及”。第四组:埋伏:在估计敌人要经过的地方秘密布置兵力,等待时机出击。或比喻有所隐瞒的事物。隐藏:隐蔽躲藏,不让别人发现。语境中没有秘密布置兵力的意思,也没有有意隐瞒的意思,只是隐蔽而不会被轻易发现的意思,应选“隐藏”。第五组:前句是讲工业革命给科幻作品带来的影响,后面指出未来的不确定性。前后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应选“但是”。分析可知,C项词语都很恰当。
2.解析:A 根据语境,“传统文学与科幻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