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6日晚19:00,“爱心课堂”第六期,如约在爱心课堂成功举办。医院急诊科主任朱海燕教授主讲:《累,能死人吗,猝死防治》,为大家解读“过劳”等应激死亡及处置原则。答问环节,十数名患者有序提问,朱教授一一作答,气氛热烈,真诚友好!
朱海燕教授
尊敬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来自医院急诊科的朱海燕教授,今天给大家探讨的题目是《累,能死人吗?猝死的预防和治疗》,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看猝死的概述。曾经在邯郸电视台的主播中,一位26岁的主播正在录播节目的时候突然死亡。而且年7月26日,四川医院一名麻醉科医生在值班室猝死,年仅三十岁。还有就是我们八五后的员工春节猝死、过劳死。那么从我们的目前的研究背景来看,在英国心源群猝死的发生率是每10万人中11人,猝死患者大多为年轻男性,平均年龄是24岁到32岁。
年的时候,我们国外的报道小于40岁的急性心梗患者占所有心梗患者的6%。到了年,45岁以下的急性心肌梗死能占到6-10%。到了年,45岁以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上升至了16%。那么在青年人的心源性猝死中,我国大约80%的白领处于过劳的状态。在30岁至50岁的一年早逝的人群中,95.7%的人死于过度疲劳引起的致命性疾病,其中80%为心源性猝死特点。那么和国外相比,我们中国每年猝死的发生率大概54万。美国是45万,全球平均30万。目前的抢救成功率,中国不到1%,美国大概盖是5%左右,大概有85%以上的猝死都发生在院外。猝死的常见原因。成人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原因,新生儿和幼儿呼吸系统疾病是最常见的原因。那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猝死呢?它有三大要素,第一他是急速的死亡,以我们24小时为限,一般来说,一小时到六小时,最多不超过24小时的急速死亡。第二,她是一个出乎意料的死亡,也就是说在貌似健康的人或者有潜在疾病,但是相对平稳的时候,突然没有想到死亡了。第三点是一个自然死亡,也就是天灾人祸都不能算在里面。那么猝死来说,它其实是有前驱期的。也就是说在猝死之前几天一周或者几小时,它会出现一些表现,比如说心前区的疼痛,因觉气短,胸闷疲乏等。如果我们注重了前驱期,预防它的进一步进展,那么我们可以在心跳呼吸骤停之前挽救患者的生命。在我们出现发病期的时候,往往是持续而严重的心绞痛,呼吸困难,突然发生的心动过速,头晕黑懵,到了心跳呼吸骤停期,往往出现心电图的停泊以及晕厥的反应。到了生物死亡期,也就是在前驱期以后,数分钟数小时或者数天发生的死亡。首先我们来看看前驱期,你们的心悸往往会被大家忽视。那么什么又叫心悸呢?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或者心慌感。当心脏收缩过强,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或者有其他心律失常时,患者均可感觉心悸。除上述因素以外,还有一些和精神因素和患者的注意力有关。正常我们的心率应该是50到次。心率是规整的。应该是这种如果心脏过快,肿大或者过慢,这都属于不正常。但是我们要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的因素,比如说我们跑步以后心率加快,那么这都是正常反应。但是病理性增强,比如坐在那没有进行激烈的运动,但是出现了心慌胸闷血压上升,比如说上到/mmHg,那么这是病理性的异常。常见的就像我们说的,还要排除我们功能性的疾病。比如说更年期,它会出现心慌胸闷,往往这种是没有固定的一个点,而且有针扎样的改变,这种叫心脏官能症。一般病理性增强常见的有器质性心脏病,比如高血压,瓣膜病,有全身性的疾病,比如说甲亢、贫血,感染低血糖。我们要排除功能性的疾病,比如说更年期综合症B-肾脏腺受体反应亢进综合症,还要排除生理性的增强。比如说运动以后焦虑,酒精、浓茶和咖啡样物质饮用以后,都会出现增强。那么第二点,我们来看一下慢性疲劳,应激和猝死。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尤其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往往处于一些慢性疲劳应激的状态,它主要标准有以下两项。第一心身疾病的严重,而虚弱性的疲劳持续要到六个月。第二,没有发现任何内科性疾病或者精神性疾病,这样出现的一些慢性的疲劳,比如说排除恶性肿瘤,排除感染性疾病,排除药物成瘾,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排除神经肌肉疾病,排除中毒等等。除了这两点主要的标准以外,还有次要的标准,次要的标准,包括广泛的头痛,肌肉痛,关节痛。发热,这往往是低热,咽喉痛,有一些颈部或者淋巴结的轻微肿大或疼痛,全身没有力气,轻度的劳动以后出现倦怠感,容易积热,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突然发生的疲劳等等,还有客观的标准,至少具备以下两项。低热非渗出性的咽喉炎咽部的疼痛,持续时间较长,还有颈部和腋部淋巴结的轻度的肿大。那么如果这里有一项主要标准,两项次要标准,都可以判断我们已经到了慢性疲劳应激的状态。
这种应激是环境和人体交互的一个反应,往往引起的原因有遗传因素,有一些三高的表现,有吸烟酗酒,还有一些A型的行为类型,也就是我们的特别注重完美的一种行为类型,还有社会关系的不协调,焦虑抑郁等等,都是引起慢性疲劳应激的原因。那么因为我们冠心病在心源性的猝死中,能占到65~80%。那么长期慢性疲劳应激引发青年人冠心病患者猝死的情况,就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如果青年的患者处于一个长期的慢性疲劳应激状态,那么会导致炎症因子的激活,进而破坏冠状动脉的血管内壁机构,造成一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起心肌梗死脂质代谢的紊乱,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和动脉内皮细胞的自己的影响,都会造成往往促使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恶性心律失常是指引起严重的循环,紊乱的一种心律失常,包括心室,包括心室停顿,包括心室的电机械分离等等,如何做到心跳呼吸骤停的预防,我们要考虑到猝死常见的诱因,包括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剧烈的体力活动和过度的劳累,过冷过热,暴饮暴食,轻微的外伤,还有发生在没有明显的诱因之下,比如睡眠中猝死,预防措施,包括戒烟限酒,调整饮食,清淡少盐,少指适当的运动,控制体重,严格的控制血压,调整血糖,调整我们的心理状态。
常见的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措施,包括纠正心肌缺血,预防斑块的破裂,稳定自主神经的平衡,改造心脏的功能,预防心律失常,终止心律失常。比如说植物心脏除颤起搏器,以及我们合理的使用自动的体外除颤机。在我们急救过程中,如果发现身边有人心跳呼吸骤停,不要紧张,一定要记住。三个一点、四个全面以及五个急救环。三个一点,指循环、气道、呼吸。我们如果能保证它的循环稳定,也就是我们的血压在正常范围。气道开放也就是把我们的气道打开,然后把一些气道的分泌物去除,呼吸通畅。也就是我们可以使用筷子或汤匙,甚至你用纱布包住了手指,塞住她的牙关,保证他不要牙关紧闭,舌头后坠,这就是三个一点。然后四个全面是首先,胸外按压,它的点就在我们两乳头连线和正中胸部正中线的连接点,这个是我们按压的部位,使用我们的全手掌垂直按压,避免我们的肘关节弯曲。然后保证按压的频率每分钟到次。这是第一点,胸外按压。第二点,开放气道,把头侧在一边,用我们的手指食指和中指在我们的口腔中把一些分泌物去除。第三点,人工呼吸。我们在开放了气道以后,然后我们捏住鼻子,抬起下颌,就把自己的嘴巴完全包住患者的嘴巴,然后进行呼气。在我们呼气完以后,然后我们再把鼻腔打开,然后我们的嘴巴离开患者的嘴巴,然后是保证每分钟能够给10到12次的呼吸,呼吸一定要慢,约2秒1次。然后我们要第四点,就是电除颤。电除颤我们就在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的基础上,我们按压是30次,呼吸2次。30:2。然后电除颤就是我们要在我们利用公共场所的自动体外除颤仪,我们把我们的电极片放在我们的心脏的连线上,往往是我们站在左侧,那么我们就是放在右锁骨的第二中线,以及我们的心尖部,也就是左侧五六肋间。这样子保证我们的两个电极片的连线通过我们的心脏,这样就能够进行除颤,然后打开我们的除颤仪,给我们充好电,然后按我们的放电,放电之前必须所有的离开,不要接触患者,也不要接触我们的除颤仪,这样保证我们的电除颤。那么我们的四个全面就是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电除颤,还有五个急救环。第一环呼救,发现你的身边有患者倒下,你就叫他。你怎么啦?你怎么了?如果没有任何的反应,必须打或进行呼救。第二点就是我们刚刚说的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频率30:2。第三点就是我们的电除颤。第四点就是我们的高级生命支持。救护人员到达现场以后,输液,然后给我们的心电监护,给我们的气管插管,这都属于高级生命支持的范畴。医院以后,进行综合的心脏骤停以后的治疗。这就是我们五个急救环呼救、心肺复苏,电除颤、高级生命支持和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我们如果掌握三个一点、四个全面和五个急救环,那么就能在我们的自救互救过程中,挽救患者的生命,能够提供我们心脏骤停以后的抢救成功率。
大家不要忘记,85%的患者都在院外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我们大家掌握了我们自救互救的能力,就能够保证我们的心跳呼吸骤停以后的抢救成功率的上升。虽然我们总是在安慰,常常在治疗,偶尔能治愈,但是希望我们不要放弃,为了我们以及大家更好的明天,我们继续努力,那么今天的讲课就到此为止,如果大家有关于猝死的更多的一些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和我进一步的进行讨论。
谢谢大家。再见。
爱心课堂课程表(总共40期)
中秋前后课程表
序号
专家名字
讲座主题
讲座时间
工作单位
职称、职务
或学位
1
崔松
心脏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了咋办
10日
医院
主任医师、硕导
2
梁静
起搏器进展及手术适应症
11日
医院
副主任医师
3
高立建
急性心梗不能等
12日
医院
副主任医师
4
于心亚
心脏里面的“电波”-谈谈心律失常
16日
医院
副主任医师
5
王媛
H型高血压防治
17日
医院
副主任医师
6
徐红日
中西医结合营养支持治疗与疾病康复
18日
北中医三附院
急诊科主任、硕导
(以实际讲课信息为准)
主讲专家介绍:
崔松教授
崔松,心血管内科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专业特长:心血管内科急重症抢救和心内科支架置入、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起搏器植入等介入治疗技术
.9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接受培训,.1-.4在美国加州大学supiziocardiovascularcenter进修,师从美国著名心脏病介入专家,加州大学心脏中心主任EhtishamMahmud教授,主修心脏病介入治疗,尤其是瓣膜病介入治疗中TAVR、MitraClip技术,同时研修roboticPCI、ImpellaPCI等技术。擅长心血管内科急重症抢救和心内科支架置入、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起搏器植入等介入治疗技术并获得国家卫计委批准通过的各种相应的介入手术资格证书。博士后期间冠脉支架介入、电生理射频消融师从著名介入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大主任吕树铮教授、心内科主任马长生教授。担任中国博士后联谊会心血管病专家组成员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员。兼任首医临床英语教师。独立承担中国博士后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基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基金等,博士、博士后期间参与、重大科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科学发展基金等科研课题研究。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在JACC-CardiovascualrInterventions杂志及其他英文杂志发表SCI论著5篇,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文、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等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论著2部,多次受邀到欧美及东南亚国家参与国际心血管介入治疗学术交流。年被北京市卫生局派出参加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雪域高原青海玉树灾后重建,并获得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及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期间成功主持抢救北京总指挥部援建干部车祸严重创伤的事迹,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及国内多种媒体和报刊报道。(详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