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九旬老人髋部骨折该咋办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协调能力下降,不慎摔倒的几率相对增高,而且,在男性70岁以后、女性60岁以后,大多数会有骨质疏松的情况存在,此时即使遭受极小的外力,在摔倒后也极易发生骨折,而且老年人由于受年龄、体质、慢性病等多种因素影响,发生骨折后的治疗方式也会受到限制,影响康复。
97岁的刘女士在不久前就遭遇了骨折的严峻考验,老人由于年事已高,身体平衡协调能力下降,在家中不慎跌倒,医院,经检查发现刘女士右侧髋部骨折。
“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对于老年人来说是非常严重的。”医院骨伤科一病区副主任霍建峰表示,这是因为在髋骨部位发生的骨折,会直接影响限制患者活动,导致患者不得不卧床,对于身体各项机能都在“走下坡路”的老年人来说,长时间的卧床制动,将会增加下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压疮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几率,直接威胁生命。
02
手术可预防卧床并发症
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不管哪个部位出现骨折都应该引起重视并予以治疗,对老年人生命健康造成较大威胁的髋部骨折更是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方法。然而,在面对治疗方式的抉择时,刘女士和她的家人却纠结了起来:是开展手术治疗呢,还是采取保守方式治疗?
这一疑问是高龄骨折老人及其家庭普遍会面临的问题,霍建峰主任表示,一般来说,无论是选择手术还是保守治疗方法,均需从具体病情及患者本人的身体情况出发,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判断。但是高龄老人通常身体机能下降,其本人或家属往往会担心老人无法承受手术的创伤,因“保险起见”而选择保守治疗。
“不可否认,有的高龄骨折患者的确因为身体状况不佳,不适宜进行手术,但是,除此以外,如果患者身体健康状况尚可,再结合具体的骨折伤情,我们还是倾向于手术治疗的方案。”霍建峰主任指出,老年人发生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后,伤处疼痛,活动受限,不手术的话将可能导致长期卧床,失去重新站起来行走的能力,患者不能下床活动,就需要亲人的长期护理帮助,这将会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长期卧床也导致一系列的卧床并发症出现,例如坠积性肺炎等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而且,导致卧床患者死亡的最大风险不是骨折等原发病,而是由于卧床后活动减少所带来的肺部感染或血栓,骨折不是最可怕的,卧床不起才是对生命健康的最大威胁。
在手术治疗后,患者骨折处得以固定,就能避免骨折错位所引起的疼痛,肢体活动才不会受影响,患者能够完成翻身坐起等简单活动,甚至可慢慢恢复到下地活动,即使患者只恢复简单的活动,也能有效预防卧床并发症的发生,并减轻患者家庭的护理照顾压力。
医生将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利弊,为刘女士及其家人做了仔细分析。经过反复考虑权衡,老人及其家属终于决定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手术的方式来治疗髋部骨折。
03
微创内固定为老人提供更多手术可能
医生为刘女士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检查,认为老人的身体状况、骨折情况等完全适合开展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骨折的方法也在不断进步,目前我们所熟练开展的各种微创治疗,完全可以在解决骨折的同时,又能有效地减少手术伤害,减轻患者痛苦。”霍建峰主任表示,刘女士的髋部骨折属于股骨转子间骨折,不需要置换股骨头,只需要采取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的手术方式即可。
据介绍,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方法,仅用很小的刀口置入髓内钉对骨折处进行连接复位固定,这种方法无需暴露骨折部位,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恢复也较快,目前常常应用于70岁以上的患者。
刘女士手术开展的很顺利,仅用了40分钟即完成了手术,术后第二天,老人就可以在床上做简单的腿部屈伸活动,翻身也基本上不需要旁人帮助,经过一周的恢复,刘女士在家人的陪同下,高高兴兴地出院回家了。
“鉴于患者的年龄及病情,我们仍不建议她现在就下地行走。”霍建峰主任指出,老人仍在康复过程中,目前患肢尚不能做负重活动,但能够完成翻身、坐起等简单动作,就已经极大地提高了她的生活质量。
霍建峰主任提醒,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平衡协调能力自然会有下降,因此老年朋友在行走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老年人的家人也要注意保护老人防摔倒,例如让老人穿防滑的鞋;家庭环境注意减少障碍,例如可以在卫生间等地方加装扶手,减少台阶等。
专家档案
霍建峰
副主任医师
骨伤科一病区副主任
业务专长:从事骨伤科临床工作十余年,擅长颈腰椎疾病,髋、膝关节置换,各种四肢、躯干骨折,骨肿瘤,关节镜微创治疗各种骨关节病,膝关节膝关节半月板、韧带损伤等疾病的治疗。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周五上午
医院
医院
医院
医院
省医院
推行“会员制慢病管理”服务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