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概念:
产业资本周转——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从投入到被替换的过程。
固定资本——指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耐用的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属于不变资本的一部分。它的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虽然受到磨损,但仍然长期保持固定的物质形态。它的价值不是一次全部转移,而是在生产过程中随着磨损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流动资本——流动资本指生产资本中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资料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包括全部可变资本和一部分不变资本。
劳动期间——由许多依次进行、互相连接的工作日构成的工作日,称为劳动期间。
货币资本的游离——预付资本的一定价值部分,不断地处于货币资本的状态,即处于不是属于生产领域,而是属于流通领域的形式。
一、产业资本周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产业资本在整个循环过程中分别表现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并且这三种形式之间不断相互转化,完成产业资本的循环。这样,产业资本才是活的,不但能生产出剩余价值,而且还能够实现剩余价值,实现生产的不断进行,甚至生产规模的扩大。
但是如果我们考察生产资本,就会发现,生产资本是由许多非常不同的部分构成的。例如一个工厂,它有厂房,机器,维护机器运转所需要的各种工具和材料,生产原料和辅料,还需要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这些不同部分共同构成了生产资本,但是在生产过程中的表现完全不一样。
像厂房、机器这样的资本是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但是它们却并不被制造到产品中去。相反,从它们开始使用那天起,一直到它们报废那天为止,它们都是那个样子(除了有一些零星的维护和修缮之外)。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不包含它们的任何物质部分。但是它们的价值是需要得到补偿的。因为它们并不是在生产中一下子消耗掉的,所以在它们的生命周期内,它们的价值要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商品的价值中去。这有些类似于会计上所说的“折旧”。所不同的是,会计上的“折旧”,是在这些资产的生命周期内,把它们的价值从商品价值中提取出来。但是很显然,如果没有事先加入到商品的价值中去,也就不可能再从商品价值中把它们提取出来了。因为它们的价值是一部分一部分转移到商品中去的,所以在它们的生命周期中,总有一部分价值还依然保留在它们身上。
马克思下了定义:“固定在劳动资料上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和其他任何部分一样要进行流通。……这个资本部分不是在它的使用形式上进行流通,进行流通的只是它的价值,并且这种流通是逐步地、一部分一部分进行的,和从它那里转移到作为商品进行流通的产品中去的价值相一致。在它执行职能的全部时间内,它的价值总有一部分固定在它里面,和它帮助生产的商品相对立,保持着自己的独立。由于这种特性,这部分不变资本取得了固定资本的形式。在生产过程中预付的资本的其它一切物质组成部分,则与此相反,形成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概念其实很早就提出来了,在亚当·斯密之前就已经有了这样的区分。这也是在马克思之前,经济学对产业资本所做的唯一区分。(我们已经知道马克思还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但是马克思之前的经济学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区分的很混乱,经常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流通资本(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相混淆,造成了很多困扰。马克思强调,因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只是根据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的职能、起的作用而划分的,所以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商品资本或者货币资本没有任何关系,“只有生产资本能够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比如我们工作时使用的机器、工具、检测设备,小白领使用的电脑、电话、传真机、复印机、扫描仪、办公桌椅,这些都是固定资本。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东西都不会变成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但是它们的价值是一定会计算在商品中得到补偿的。除此之外,固定资本的维护和维修费用也都会转移到商品价值之中去。但是有一些固定资本是会直接形成产品的。比如土地改良用的肥料,就可能会在四五年里发挥作用,也算是固定资本。它们就会进入到粮食中去。
固定资本因为是有寿命的,所以最后它还是要更换的。固定资本的价值一旦转移到商品中去,那么这部分价值就和商品的所有价值一起在出售后转化为货币资本。但是固定资本的更新却不是和其它生产要素同步的。那是由它本身的再生产期间决定的,也就是由这样一段时间决定,在这段时间内,劳动资料已经损耗掉,必须用同一种新的物品替换。比如机器已经彻底不能用了,或者比起维修的费用还不如换台新的。这个时候,固定资本就要更新了。
但是固定资本也是可以细分成很多部分的,其中有一些部分是可以在固定资本报废前就更新的。比如一台电脑,总不能因为鼠标坏了就全部换台新的。任何一种机器都需要不时更换一些出了问题的小零件,这是不可避免的。固定资本需要有各种特别的维持费用。但是固定资本的维持,还要求有直接的劳动支出,因为机器是不会自己修理自己的。所以,真正的修理或修补劳动,需要支出资本和劳动。这些都要转移到商品价值中去。当然在真正的修理和补偿之间、维持费用和更新费用之间的界限,带有一定的伸缩性。
而流动资本则不然。流动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性消耗掉的,它们的价值也是一次性转移到商品中去的。比如劳动力,它总是一边使用一边消耗,绝对不可能多次使用。原材料也是在生产过程中一次就消耗掉的。流动资本的物质形式一次性消耗掉了,它们的价值也一次性地转移到商品之中去了。
正是因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有这样的差异,所以在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它们的周转也很不一样。在产业资本的一次循环中,流动资本就已经消耗掉了,它们的价值一次性转移到商品中去,也随着商品的出售一次性的得到了补偿。所以流动资本就完成了一次周转。但是固定资本则不然,产业资本要循环很多次之后,直到固定资本的全部价值都转移到了商品中去之后,固定资本才完成一次周转。所以,固定资本的周转是和产业资本的循环相分离的。而且,固定资本的周转和产业资本的价值周转也是相分离的。如马克思所说,“预付资本的价值周转,是和它的实际再生产时间,或者说,和它的各种组成部分的现实周转时间相分离的。”大家可能会觉得这里太抽象了,难以理解。其实这是很简单的,比如投资万,其中50万是固定资本用于厂房、设备、技术等等固定资本,其余50万用于流动资本。可能半年之后全部投资万,就已经以销售收入的形式全部收回了,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价值周转。也就是说,所谓的价值周转是从价值形式来考察的。但是那50万固定资本中的技术,可能要2年后更新;设备,大概可以用5年;而厂房,也许可以用10多年。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实际再生产时间。
可见,不同的固定资本的周转时间是很不一样的,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在同一个投资中,固定资本的各个要素有不同的寿命,从而也有不同的周转时间。”即使是同一个设备,也有一些要素是可以在整个资本全部替换前更新的。这要看具体的行业和具体的用途。固定资本在使用过程中被逐渐损耗,这种损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使用过程中的物质和价值损耗,是指固定资本被消耗而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价值部分。这种转移是按照固定资本丧失使用价值的平均程度进行的。另一种是无形的损耗,主要是固定资本的贬值。
总而言之,总的预付资本的价值周转与它各种组成部分的现实周转速度是不同的;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是不同的;固定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周转速度也是非常不同的。因此,产业资本的周转是个很复杂的事情,如果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考察社会总资本的周转就更复杂。
产业资本周转的这种复杂情况,对产业资本总的周转和产业资本的构成、经营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除了资本构成的不同部分在生产中的不同职能导致的周转速度的不同,资本的周转速度当然还要受到资本的流通速度的影响。首先是劳动时间的长短。马克思把由许多依次进行、互相连接的工作日构成的工作日,称为劳动期间。所谓的劳动期间,指的也就是是一定生产部门为提供一件成品所必需的互相连接的工作日的数目。劳动期间越长,周转速度也就越慢,同样,需要的预付资本也不一样。劳动期间的长短与资本的积累有关。马克思指出,“信用会引起、加速和扩大资本在个人手中的积聚,就这一点来说,它会促使劳动期间从而周转时间缩短。”这主要是因为某些投资规模巨大的行业只有资本的高度积聚才能由私人资本很好地经营,比如铁路和建筑。
在大部分真正的工业部门,例如采矿业、运输业等等,生产是均衡地进行的,劳动期间年年相同,撇开价格波动、营业上的干扰等异常的中断不说,进入每天流通过程的资本的支出,是均衡地分配的。同样,在市场关系的其它条件不变时,流动资本的回流或更新,也是均衡地分配在一年的各个时期。但在劳动期间只是生产期间的一部分的那些投资部门,比如农业、林业,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只有部分时间甚至很少时间需要劳动,或者只需要少量劳动,流动资本的支出,在一年的各个不同时期是极不均衡的,而回流只是按照自然条件所规定的时间一次完成。因此,如果生产规模相同,与那些有连续劳动期间的生产部门相比,这些生产部门就必须为更长的时间一次预付更大量的资本。
除了劳动期间,流通时间也会影响到周转时间。流通时间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由出售时间,也就是资本处在商品资本状态的时间构成的。所以流通时间,从而整个周转时间,是按照这个时间的相对的长短而延长或缩短的。商品处于商品资本状态的时间的长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商品的销售市场和生产地点之间的距离。所以物流业的进步,会绝对缩短商品的移动期间,从而缩短商品的流通时间。不仅如此,物流业的进步还为开拓越来越远的市场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运输中的并且是运往远地的商品会大大增长,因而,在较长时间内不断处在商品资本阶段、处在流通时间内的那部分社会资本,也会绝对地和相对地增加。商业自然也随之繁荣起来。在20世纪80年代甚至90年代,中国的啤酒厂是遍地开花的,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啤酒厂,只有个别品牌的啤酒(比如青岛)能够流通全国市场。这里边固然有地区贸易保护的因素,但是不能在运输途中保鲜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今这已经完全不成为问题了。国际贸易的规模更是大得惊人了。
如何既扩大越来越远的市场,又缩短流通时间和减少流通费用,是全球化形势下企业面对的一个巨大挑战。物流业在这个大背景下快速发展起来了。物流业在运输、仓储、清关、配送、资金和管理上都给生产和销售企业提供便利和解决方案,实现生产和流通的高度的计划性,帮助生产和销售企业实现“零库存”的理想状态。在现实经济条件下,“零库存”实际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物流方案确实大大降低了企业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成本。
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同样需要时间,因此也同样影响到资本的周转。有时候有商品但是没有人买,有时候却又是有货币但是没有人卖。货币资本如果不能及时转化为商品资本,整个资本的循环都要受到影响,资本的周转自然也受到影响。
二、货币资本在资本循环过程中的作用和货币资本的游离
由于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由于资本各个不同部分的周转速度非常不一样,所以货币资本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为了使生产过程不中断,就必须在一部分产业资本以商品资本形式出现、等待出售的同时,有另外一部分产业资本作为生产资本存在。一部分生产资本刚刚转化为商品资本,另一部分商品资本就转化为生产资本。这样生产过程就衔接上了,生产才不会中断。为了实现生产资本的衔接,需要有物资的储备,更需要有货币的储备。撇开所有的投机不说,需要购买多少必须不断作为生产储备来存放的商品,这取决于这种储备更新的时间,从而取决于那些本身又受市场条件决定的、因而对不同的原料等等来说也是各不相同的情况;因此,这里有时必须一次预付大量的货币。按照资本周转的时间,货币流回有快有慢,但总是一部分一部分地回流。其中一部分,即再转化为工资的部分,同样不断地经过较短的期间再支出。但是,另一部分,即要再转化为原料等等的部分,必须在较长的期间积累起来,作为准备金,或用于购买或用于支付。因此,它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存在,尽管它作为货币资本存在的数量是变化不定的。总之,马克思总结道,“预付资本的一定价值部分,不断地处于货币资本的状态,即处于不是属于生产领域,而是属于流通领域的形式。”马克思把这称为“货币资本的游离”。
在《资本论》第二卷第十五章里,马克思详细计算了不同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下,货币资本的回流的速度、规模和规律。因为产业资本的循环中总是既有生产过程也有流通过程,所以必须始终有一部分产业资本处于货币资本状态下,并且不断地转化为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就是账面上始终必须有数目或多或少、金额经常波动的流动资金。这些货币资本实际上是不断的转化为商品资本的,但是同样也不断有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所以,从数字上来看,虽然金额大小时有波动,但是这笔钱总是存在的,而且这笔钱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只有一部分是马上需要使用的。那部分不是马上需要使用的货币,就有了生产之外的其它用途。比如,在年中国股票市场大好的时候,就发现过很多企业违规使用资金从事投资股票,甚至有国有企业用银行贷款去炒股和炒房。年6月18日,银监会就曾经公告,查处被企业挪用信贷资金的8家银行。当时银监会根据发现的线索,对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短期贷款使用情况和中国海运(集团)公司将银行贷款资金用于申购新股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年以来,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以建设核电站为由,累计从交通银行、北京银行等商业银行获得流动资金贷款共计51笔金额23.66亿元。经查,在全部贷款中,有87.32%的银行信贷资金被企业挪用,其中6.12亿元被划入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有关联关系的房地产企业,1.32亿元被挪用于证券市场和其他方面。年6月以来,招商银行上海东大名支行等6家银行向中国海运(集团)公司发放的27亿元流动资金贷款中至少24亿元被中国海运(集团)公司直接或间接划至证券经营机构用于申购新股。虽然这些资金不是企业自己积累的而是贷款,但是从产业资本循环的角度来看,仍然是暂时不需要使用的“游离的货币资本”。年的经济危机爆发后,金融体系发放了大量信贷,资金流入非实体经济的说法已经吵得沸沸扬扬。为了避免再次发生此类事件,年7月27日银监会发布了《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的方式,力图有效监控贷款按约定用途使用,防范贷款挪用风险。同日还发布了《项目融资业务指引》指导金融机构。
因为货币资本的数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的周转速度,所以如果资本的周转速度加快了,原有的游离的货币资本中的一部分,就显得多余了,不为资本周转所需要了。这部分货币资本要么用于扩大经营规模,要么转化为金融资本。如果用于扩大经营规模,我们已经知道了,这要受到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规律的制约。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由于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而多余出来的货币资本的规模是相当大的。例如某世界强企业年的第二季度报表显示,年上半年这家公司的现金流达到了27亿美元。虽然该公司年上半年的收入和营业利润都比年上半年减少了16.7%,但是现金流却多出来1.95亿美元。这些多出来的钱主要来自于更有效率地使用营运资金,也就是加快资本循环速度。这家企业在亚洲和美洲都有公司,自然都需要结算,都要有大量美元储备。但是这家公司可以利用时差,在亚洲的夜间把资金调往美洲,在美洲的夜间把资金调往亚洲,这样一下子就结余出来了相当多的流动资金。虽然这家公司从事的是工业部门中的一类,但是在资本市场上也是有所作为的。
小结:
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不同,不论对宏观经济还是对企业来说,都是有着重大意义的事情,都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和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马克思对此做了深入探讨,并指出了货币资本游离的必然性。这部分极有启发性的内容,见《资本论》第二卷第七章《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第八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以及第十五章《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