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22
No.
1
生活中如果发生骨折,很少会导致直接死亡,除非是少数严重的创伤。但老年髋部骨折因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近日,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迎难而上,成功为一位97岁高龄患者实施左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术后5天重新站起,打破髋部骨折是“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的魔咒。
郑婆婆出生于年,今年已经97岁高龄。半个月前在家不慎跌倒,致左髋部疼痛。卧床休息了几天仍不见好转,由家人送往我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寻求治疗。最后经过相关检查,被诊断为左侧股骨颈骨折(髋部骨折的一种)。
“髋关节是连接躯干和下肢稳定的、较为复杂的大关节,主要作用是承载身体的重量和完成多轴向的运动功能。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以及髋部肌肉反应性减退,一旦摔倒就极容易骨折。”骨与软组织肿瘤科主任陈亮介绍,如果老年人发生这种骨折,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并发症而产生生命危险,所以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如果老年人发生髋部骨折,大多数人会因为手术的高风险而选择保守治疗。但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选择保守治疗的话就意味着需要长期躺在床上。时间一长就极有可能引发坠积性肺炎、压力性损伤、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增加死亡风险。
“实际上,相对于并发症来说,手术风险是最不容易造成死亡的,治疗效果好的话,重新下地走路也不是梦想。”陈亮主任表示,但由于患者高龄,身体机能衰退,加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其身体对手术的承受能力大幅度下降,手术风险高、难度大。
为了手术的顺利进行,陈亮主任团队多次邀请麻醉科、ICU、普通内科、神经肿瘤科、血管与介入科等多学科专家进行会诊。经过综合评估手术风险性与可行性,并与患者本人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有效减少患者的手术创伤,缩短患者术后的康复时间,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陈亮主任介绍。
经过术前的充分准备,陈亮、陈飚、廖从刚三位医生在麻醉科的支持下,历时一个小时,手术顺利完成。经过护理团队的精心护理和康复师的专业指导,术后第4天,郑婆婆在站立辅助训练器的帮助下,不需要搀扶就可以缓慢地行走。术后第5天,郑婆婆就能下床走路了。
“非常感谢陈亮主任团队,真的太谢谢你们了!没想到我母亲97岁的高龄,骨折手术后这么快就能站起来了,为你们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点赞!”郑婆婆出院当天,他的儿子杨先生为治疗团队送上锦旗表示感谢。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髋部骨折的老人顺利接受了手术。骨与软组织肿瘤科医疗团队也已为很多高龄患者成功实施手术治疗,在老年人人工髋关节置换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让髋部骨折不再是“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No.
2
科普多一点
老年人如何避免骨折呢?陈亮主任提醒:
1.保持营养均衡,多补钙,多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吸收,预防骨质疏松。
2.保持家中地面干燥,尽量穿防滑平底鞋,防止碰撞与滑倒;
3.出门尽量使用拐杖或助步器,走路动作适当放慢,走稳、走准,不能太急;
4.浴室地面湿滑容易摔跤,最好在卫生间的地板铺好防滑垫、墙上装上防滑护手;
5.做到“3个30秒”:醒后30秒再起床,起床后30秒再站立,站立后30秒再行走。
6.适量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肌力、柔韧性、平衡能力,如太极拳、步行、慢跑等。
文章来源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