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肺炎
支原体肺炎
小儿肺炎
肺炎严重吗
坠积性肺炎

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反思与重构

点击蓝字

  当然,经济决定论的思路并没有因此而完全消解,并在第二国际时期得到了再现。但即使在那时,对《资本论》的讨论也是沿着不同的向度展开的,有些学者   二是   三是揭示《资本论》的时代意义。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卢森堡与希法亭具有代表性。在《资本积累论》中,卢森堡结合马克思的资本生产理论,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生产中内部市场(即资本主义市场)和外部市场(非资本主义市场)的内在矛盾,特别是消费不足的矛盾,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最终崩溃是不可避免的,帝国主义只是缓解危机的一种方式。虽然卢森堡的研究更具经济学的内容,但她对资本生产的空间区分,对后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空间理论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而其消费不足理论,不仅影响人们关于年经济危机的看法,而且直接影响到保罗·斯威齐的资本积累理论。另外,希法亭《金融资本》中关于金融资本的形成及其意义、金融资本与帝国主义的关系的论述,对于展现《资本论》的时代意义,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四是从资本主义历史发展出发,以《资本论》为指导,得出科学的帝国主义理论,实现了《资本论》的时代发展。在这方面的研究中,代表作是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及相关论述。在列宁的论述中,需要注意的是,他将马克思关于西欧资本主义理论,发展为以俄国为主要参照系的、带有本土特征的帝国主义批判理论,从而实现了理论研究与革命实践的有机统一。

3.前苏联、东欧《资本论》研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辩证方法。

前苏联、东欧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基于三个立足点:一是将《资本论》看做历史唯物主义在经济领域的运用所得出的结果。随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形成,学界普遍将《资本论》看做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经济领域的推广与运用,在这一层面,学界   卢卡奇与柯尔施的研究直接影响了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虽然以批判理论闻名,但实际上早期的批判理论是以政治经济学研究为基础的。格罗斯曼关于帝国主义的研究、波洛克关于晚期资本主义的研究就是批判理论的经济学前提。在他们的讨论中,   在20世纪50-60年代,随着《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日益热化,人本主义也成为当时研究的主导模式。在这一新的思潮下,《资本论》在一些学者眼中一改过去的经济决定论的解释,成为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哲学的思想宝库。比如弗洛姆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的著作中,《资本论》就是以人本主义为主要理念的。作为对此的反思,阿尔都塞通过重新解读《资本论》,出版了《读资本论》一书,对人本主义的解释框架提出批评,并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一种科学的历史理论,在这一理论视野中,历史是一个无主体的过程。这些研究进一步打开了《资本论》的哲学空间。

  20世纪70年代之后,沃勒斯坦的“世界历史体系”理论、阿明等人的“依附理论”、哈特与奈格里等审视全球化的“帝国”理论相继登台。虽然这些理论并不直接研究《资本论》,但对《资本论》的判定与思考仍然成为这些思想家的理论基础。他们都承继了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并将之作为讨论世界历史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从资本生产的空间布局中揭示其统摄力。有的学者将《资本论》与当代思想结合起来,重新建构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武器,如德鲁兹与瓜塔里的《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就将生产劳动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结合起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与精神分裂的内在关系;齐泽克在《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中则将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相结合,重新讨论资本主义社会的压抑问题。有的学者如哈维,通过重新研究《资本论》中资本生产的空间结构,并结合现代社会与思想的变迁,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理论,对现代性提出了批评,其《希望的空间》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与此相近,杰姆逊以劳动为基础,通过对劳动与时间、空间的建构关系,来展现《资本论》的哲学。也有一些学者批评《资本论》中的生产劳动理论,认为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并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生产之镜》就是沿着这一思路展开的。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是以消费社会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符号消费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合法性的基础,这正是《资本论》的生产劳动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内容。

  与上述思路同时展开的,还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对《资本论》的重新研究,如爱尔斯特的《理解马克思》、罗默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分析基础》和《剥削和阶级的一般理论》、柯亨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等,力图将现代经济学的微观分析方法引入到对马克思《资本论》等著作的研究中,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阶级理论、社会主义等思想重新展开讨论,尤其是对正义思想展开分析。另外,一些生态学者如福斯特、奥康纳等,也从《资本论》等著作出发,重新揭示《资本论》的生态学意义。法国的调节学派则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区分出发,即从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的区分出发,通过分析雇佣劳动关系的变化,揭示资本主义弹性生产的自我调节能力,阿格里塔的《资本主义调节理论》就是这一学派的奠基之作。这些研究从不同的方面,进一步拓展了《资本论》的哲学理论空间,同时也需要我们从理论深层上做出回应。金融危机之后,《资本论》研究再度兴起,《21世纪资本论》虽然与《资本论》已经大相径庭,但对于推进《资本论》的研究,还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即MEGA2)的编辑出版,为《资本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MEGA2的第二部分“《资本论》及其手稿卷”15卷24册即将全部出版,加上第三部分第8-35卷有关《资本论》的书信及第四部分第2-9卷有关《资本论》四个笔记的手稿的相继出版,为进一步研究《资本论》提供了文献基础。在西方学界,随着MEGA2的出版,一些学者提出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对立问题,日本学者还专门列出恩格斯在编辑《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时是如何采用马克思的手稿、又如何改动马克思的手稿的,根据他们的统计,这种改动有近多处,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的思想正是以此为文献支撑的。这些考证丰富了《资本论》的研究图景,但在国内外学界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过分强调马克思《资本论》原稿与恩格斯修改稿差异,并由此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对《资本论》的哲学思想的研究,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二是在一些学者那里,形成了一种较为极端的看法,似乎过去出版的所有版本的《资本论》都已经失效了,有的甚至完全否定现有中文版的研究价值,从而以文献上的比较取代对《资本论》哲学思想的阐释,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MEGA2崇拜。这就需要我们对MEGA2的文献进行合理评价,防止陷入到无思想的文献复述中。

二、国内《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的内在逻辑

自年王亚南、郭大力合译的《资本论》出版后,国内的《资本论》研究拉开了序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研究的重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对《资本论》的结构、范畴、辩证法思想展开研究。

年,王亚南、袁镇岳合作出版了《资本论讲座》,对《资本论》的结构、经济学理论及主要范畴进行阐释。年王亚南的《资本论研究》则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资本论》的结构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涉及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思想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容,且提到了列宁《哲学笔记》中关于《资本论》与辩证法关系的思想的影响以及前苏联相关研究的影响。国内的《资本论》研究同样非常   年之后,《资本论》哲学思想的研究再次成为热点问题。与实践主体性思路不同,新的研究更多从人的存在入手,更为   这些研究,从不同视角展现了对《资本论》哲学的不同理解,推动着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这些成果,既有国外学术的影响,也有国内学者的努力。但从总体上来看,笔者更倾向于将这一思路理解为本土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的建构。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研究已经穷尽了《资本论》的哲学,学术的进展,总是存在于对前人成果的反思中,存在于新的探索中,以便打开《资本论》哲学的新的理论空间。

三、重构《资本论》哲学研究的理论前提

对《资本论》哲学思想的现有研究,形成了四种不同的解释构架:一是历史唯物主义扩展论,形成了经济决定论的解释模型,《资本论》被看成是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应用与证明,这是自第二国际以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解释思路。二是将《资本论》与《逻辑学》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差异,从而陷入黑格尔的哲学逻辑中。三是以劳动本体论为基础的主体性解释构架以及对这种主体性进行再批评的存在论框架,这是自卢卡奇到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主导解释构架,   在厘清了《资本论》的理论前提后,根据文章前半部分的讨论,从资本逻辑出发,对《资本论》中的哲学理念展开分析,这构成了后半部分的主要内容。资本逻辑体现为一个抽象化、形式化与结构化的过程,从而将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化为一个不断更新的总体。对于马克思来说,一方面需要揭示这一逻辑的展开环节,另一方面需要对这一逻辑的总体进程及其在各个环节上的表现进行批判。对于马克思哲学的新的探索,需要同时在这两个方面展开,并从资本逻辑与生产逻辑的统一中进行历史性的分析。这要求我们,必须将《资本论》中的一些经济学范畴重新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成为重新探讨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范畴,并通过这些范畴建构新的解释框架。对于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原文载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第1-7页]

欢迎个人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本期配图均来自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jiej.com/xefy/37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