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发热
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其实,它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
发热是术后最常见的症状,约72%的病人体温超过37℃,41%高于38℃。术后发热一般不一定表示伴发感染。非感染性发热通常比感染性发热来得早(分别平均在术后1.4和2.7日)。发热的原因
非感染性发热:
手术时间长(2小时),广泛组织损伤,术中输血,药物过敏,麻醉剂(氟烷或安氟醚)引起的肝中毒等。
感染性发热:
切口感染
由于术后的病人抵抗力比较差,会诱发其他部位的感染,比如肺部感染
还有一些长期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可能出现的尿路感染,及时尽早的拔除导尿管、采用一定的消炎药,体温就会降于正常。
外科手术热:也称手术吸收热。
手术热是由于术后的损伤组织分解以及出血吸收,一般见于术后的三天内,体温均不超过38℃,很少见于高烧,这个时候只需要采取物理降温就可以。
FEVER
物理降温是高热患者除药物治疗外,最简易、有效、安全的降温方法。
物理降温的目的是为高热患者降温,减少患者不适。物理降温分为局部冷疗和全身冷疗。局部冷疗包括:冰袋、冰囊、冰帽、冷湿敷等;全身冷疗有温水擦浴、冷水擦浴、酒精擦浴等。另外需要注意一点,物理降温方法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进行对应选择。
冰敷时冰块要小,不要直接接触皮肤,熟悉禁止冷敷部位。
枕后、耳郭、阴囊处用冷敷容易引起冻伤,心前区用冷敷容易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应当避开心的前区。腹部用冷敷容易致腹泻。足底用冷敷可引起一过性冠状动脉收缩。
FEVER
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般发生在术后一周左右
起病急,多伴有畏寒。
全身定位症状和体征,如:切口肿胀,皮下有波动感。
血象增高,白细胞计数高于1.2x/L,或低于0.5/L。
炎性指标增高,C反应蛋白测定(CRP):阳性提示有细菌性感染及风湿热,阴性多为病毒感染。
此时,就需要通知医生,由医生做出处理,合理用药。
每日监测体温的变化,如果超过38.5℃则需要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
饮食: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营养的食物,多饮水,补充机体的消耗量和流失的水分。出汗较多时可在水中加点食盐。
保持床单位和衣物的干净整洁,如一旦发现被汗液,血液及呕吐物污染,需立即更换。
早期下床活动,可加速新成代谢。卧床病人每两小时翻身拍背,做好皮肤护理,指导病人有效排痰,可减少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引流管的护理,保持引流管的通畅,翻身时预留导管足够的长度,避免扭曲折叠引起堵塞。禁止将生活垃圾放于引流管及引流袋的周围增加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