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星
r
此为首篇,全文字。
引言:
年4月22日,毛泽东半躺半靠在卧室里那张宽大的床上,被一本书吸引已经一个多小时没动了。转身顺手把书放在一旁的时候,让身边正在翻看报纸的护士小孟读新闻。
“您要听新闻,这儿正好有一段,我正想做个记号,等您不看书的时候,读给您听听呢。”
“噢,一个想读,一个想听,巧合,巧合,你就读读看。”
护士小孟读了新华社对3月8日在吉林地区降落的世界历史罕见的陨石雨的新闻。读着读着,毛泽东忽然坐了起来。小孟感到奇怪,准备去问有什么事,毛泽东用手势制止了她,并说:“读下去,我在听。”
“大量碎小陨石散落在吉林市郊区……最大的三块陨石沿着原来飞行的方向继续向西偏南飞去……”
“小孟,就读到这里吧,不用再往下读了。”
1, 六年孔夫子
年毛泽东八岁入塾读书。启蒙老师邹春培。到年秋,韶山唯一的秀才,曾在蔡锷部下供职过的毛麓钟做了他的塾师。旧社会里为世所重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被称为四书,是南宋大儒朱熹将此四书编在一起,并以毕生精力所注,成为儒家经典。旧时的私塾教育学生《四书》,要求不但背诵正文,还要背朱熹的注解,但老师只照本念而不讲解。除了四书外,在此人门下毛泽东还读了《汉书》《通鉴纲目》《贞观政要》,以及《公羊春秋》《左转》等经史书籍。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关于哲学问题的讲话》中说:“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六年。背得,可是不懂。那时候很相信孔夫子,还写过文章。”
结合在年井湾里私塾郭伯勋门下时毛泽东偷读古典小说《精忠传》《水浒传》《隋唐嘉话》《三国演义》等,这一段读书的进程总结起来有三个成果:
(1) 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功底。
对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影响最大,得益最多的古书大概就是《春秋左氏传》,即《左转》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里引用的成语典故和史实,来自《左转》的约有40条。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他提到《左转》中的曹刿论战,并具体分析了其中的一段文字。《论持久战》中,他曾以晋楚城濮之战说明主观指导于战争的影响。又曾用宋相公不肯半渡出击败于楚军,阐述了出其不意、战而胜之的道理。可见他对左转内容的熟悉程度和下过的功夫。周恩来在《学习毛泽东》一文中说:“读古书看你会读不会读。毛主席开始很喜欢读古书,现在毛主席做文章、讲话,常常运用历史经验教训。运用的最熟练。读古书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
(2) 为少年立志奠定了思想基础
古时私塾里认为小说是杂书,不准学生看。读完这些旧小说,毛泽东发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情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他问了很多人,同学,老师,少者,也有长辈,为什么这些书里的主人公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没有种田的农民。大家都回答不出来,并且觉得这是一个从来没有人提出过的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毛泽东纳闷了两年,后来他分析小说的内容,发现颂扬的全部是文官、武将、人民的统治者,而这些人不必种田,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即便识字的农民,又哪能著书立说?所以写书的一定不是农民。他自己解答了这个问题,同时从中得到了启示和力量,立志发愤读书。
(3) 从古典小说的阅读中塑造了革命精神
毛泽东在跟斯诺谈话时回忆说:“我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他们。我喜欢看的是中国的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年赴重庆谈判,毛泽东与陈立夫见面时曾以孙悟空自况,他说:“我们上山打游击,是国民党剿共逼出来的,是逼上梁山,就像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封他为弼马温,孙悟空不服气,自己坚持是齐天大圣。可是你们连弼马温也不让我们做,我们只好扛枪上山了。”包括对《水浒》的评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有学者客观分析毛泽东晚年多次评说《水浒》,从宏观的历史文化角度隐约透露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忧虑,但古典小说的阅读在年少的毛泽东内心已经塑造起了革命精神。
2, 立志前的中西合璧
从13岁离开私塾,到16岁(年8月)进东山学校这三年毛泽东经历了停学。停学期间整日下地劳动,犁田、耙田、插秧、放牛、舂米等。而这期间毛泽东读了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以及顾炎武的《日知录》。在私塾里毛麓钟曾给毛泽东点读过《史记》和《日知录》的,他曾讲过司马迁和顾炎武的治学精神,认为他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提倡实地考察研究,穷源探本。务农期间的这几本书,让他不顾父亲反对,义无反顾地进入听表兄文运昌介绍的教授西方“新学”较多的新式学堂,东山学校。而报考东山学校的作文题《言志》,毛泽东抒发了当时的志向,并且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一段读书历程,初期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是两个人:康有为和梁启超。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新丛报》,以及康有为的《大同书》。到他后来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根据《资治通鉴》中商鞅徒木立信的故事而作的第一篇史论《商鞅徒木立信论》来看,虽然是在读了《御批通鉴辑览》之后而作,但他写出的“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是“吾国国民之愚”的结果,这种思想和文风,显然受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影响极深。半年后因为不满一中的校规,毛泽东开始了在湖南省图书馆自修。这半年里读到的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斯宾塞的《逻辑》,以及孟德斯鸠,卢梭和约翰斯米勒的伦理学书籍,使得毛泽东在思想和理论体系上实现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
根据毛泽东幼年塾师毛宇居在马日事变之后留下的一本《讲堂录》,就是毛泽东在一师的课堂笔记手稿,反映出这期间他涉猎的学者和历史人物:黄宗羲、曾国藩、福泽谕吉、司马迁、王阳明、班固、孔丘、孟轲、曹操、孙权、诸葛亮、朱熹、伊尹、王船山、梁启超、范仲淹、左宗棠、程颢、左丘明、司马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李白、杜甫、苏轼、陆九渊、司马相如、魏源、孙武、严复、顾炎武、哥伦布、牛顿、富兰克林、瓦特、斯宾塞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间毛泽东的小楷已经写的工整秀丽,源于他喜欢临帖拓碑,尤其喜爱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及湘乡草书名家萧礼容在东台山贞元观里的碑刻。在这时,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已经成为毛泽东读书的习惯定式,听课写有“讲堂录”,读书有读书笔记和批注,阅报写读报摘记和札记,同时进行摘录,选抄,甚至全篇抄写。譬如杨昌济翻译的《西洋伦理学史》在尚未成书时,毛泽东就把译稿借来全部抄了下来。罗学瓒年9月26日的日记有记载:“余借毛君泽东手录西洋伦理学七本,自旧历六月底阅起,于今日阅毕。”这种点滴的原始记载,可以想象当时毛泽东学习是何等艰难和刻苦。至今保存的毛泽东学生时代唯一一个学习笔记本,94页的《讲堂录》,前11页是他全文抄录屈原的《离骚》和《九歌》。
3, 独说曾文正工
年8月28日,在毛泽东给黎锦熙的长信中,写过一句话:“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在《讲堂录》中,也曾记下这样的句子:“曾文正八本:读古书以训话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清政府在曾国藩死后授“文正公”的谥号,称他“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他的著作收入《曾文正公全集》,现代出版的大多叫《曾国藩全集》。其中《圣哲画像记》是曾国藩的一篇文章,他致力于对古代文人学者研究,挑选出32人绘成绣像以励后学。从周文王到王念孙这32位文才与圣德并列的圣哲,是曾国藩为后世提出“斯文之传”的标准。而毛泽东是将这32人的文章全部读过的,从《讲堂录》中就可以看出。
曾国藩这样一位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人物,一生尊奉程朱理学,以“理”为世界万物之本,同时又酷爱文学,尤其推崇韩愈和庄子。“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阻”。“存心之厚,可以少正天下浇薄之风。实者,不说大话,不务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如此,可以少正天下浮伪之习。”可见曾国藩对于佛法,对于心学,以及治学修身,兼容并蓄,不愧为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关于曾国藩,笔者在这里为看官您另外延伸两个内容:
其一,年蔡锷编了一本《曾胡治兵语录》,是曾国藩、胡林翼治军用兵言论的一部语录体兵书,蒋介石进行过增补。这本书以治军、兵机、战守等问题,从战略战术都有深入讲解,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以及商务谈判来说,都是难得的好书。
其二,除《曾国藩家书》外,另一套留下来的鉴识人才的学问,是曾国藩《冰鉴》这一部书。这本书南怀瑾做过评说,把它作为曾国藩流传下来的一套独立的学问来研究。其实《冰鉴》只是一篇文章,因为其博大,后人著书立作汇为一书来解释这套识人理论。全篇是从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七个方面来识人。同样在职场中,交际中以及日常生活中均可资借鉴。
4, 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
从一师开始,到年毛泽东23岁时,结合前边的古书、康梁著作以及西学(主要为严复所译),毛泽东已经明确了读书的目的以及个人的真正志向。当时他要求自己并鼓励同学为挽救今日中国之危亡,共为建设未来而储才蓄能,这是他读书的目的。要做确有真才实学的救国奇杰,不要做金玉其外,不学无术,专为自己而生活的小人。并以追求真理为志向,实现真理而奋斗。他认为,如果做到了“人之心力与体力合行一事,事未有难成者。”与朋友约定关心和谈论的应该是“大事”,即“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
读书到了这个阶段,可以说“知行合一”已经成为了毛泽东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准则,加之做“救国奇杰”和“追求真理”的志向,同时“亲师而外,取友为急”的求学态度,坚定了学习意志,明确了学习方向,扩宽了学习方法,“将全副功夫,向大本源探讨”,23岁的他已经应了7年前在报考东山学校时,校长李元甫看过考卷后所说:“今天我们取了一个建国才。”
毛泽东所追求的真理,以及所立的志向,与我们今天很多人所追寻的价值观大概相通。不仅仅在个人,包括家庭,团队,企业,公司,如果能通过这样的读书经历,结合时代的特点及自身的经历来确立价值观,那我们也能进入到对大本源探讨的层次。很多人会问:我也读了很多书,为什么没有产生这样的思想、志向,甚至还很迷茫?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引用对毛泽东施予谆谆教导8年的杨昌济,以及毛泽东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徐特立的学习心法来做解答。杨昌济提出的“破坏习惯我,实现理想我”,以及“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躬行实践”,再加上他在学问上注重博与精两个方面,可以用“贯通今古,融合中西”八个字来概括。而徐特立则告诉毛泽东读书要守一个“少”字决,不怕书看得少,但必须看通,看透。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来估量书籍的价值,要用一个本子摘录书中精彩的地方。即“读书以少为主,以彻底消化为主”以及“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之法。这两位毛泽东的老师对其指导之法,在今天动动鼠标各种典籍就呈现眼前的时代下,如果能用在自己身上,实已窥见其大,作为立身处世之道的话,万事可为。
没读书的你迷茫着,快来读书吧;读书的你迷茫着,那就快来深读吧。
一个23岁的青年悟出“心力与体力合行一事,事未有难成者”,可以说已经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或者说已经“悟道”。在中国哲学中“知”与“行”的关系一直都是争议的话题,程朱理学中将“知”和“行”是剥离开来的,以朱熹为代表,譬如知先行后,知轻行重,知行互发,这也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观点。直到王阳明在贵阳修文县龙场通过苦思后彻悟,建立了心学体系并且进行了论证,到他在后来的讲学中首次提出“知行合一”时已经38岁。王阳明的苦思是自修自证,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他在山洞彻悟时,每天躺在给自己修的石棺内静思默想,同时对他帮助很大的是《周易》。而毛泽东在读书过程中经历的苦,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灵,想必也是非常人所能忍受的艰难。即便读书广泛,接受王阳明的知行论,在那个年纪一般的读书人不可能悟到这样的层次,更别说到后来提出“实践论”了。
在知乎,朋友圈里大家都广泛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懂得了很多道理我们还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知行论解答了这个问题。
5, 头脑有思想,心中有主义
青年毛泽东在读了孔孟之道、宋明理学,康德二元论,赫胥黎进化论,18,19世纪欧洲的民主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诸多著作后,他的思想进入了一个自由主义、民族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大杂烩。客观的说,那个时代下也有一些人通过读书到了这个阶段,而李元甫所说的“今天我们取了一个建国才”的褒奖,对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建立一个“新中国”而言,毛泽东通过读书获得的“才”还不够。
年12月,毛泽东读了《共产党宣言》。一直到晚年,他都对这本书保持着强烈的阅读兴趣。他曾说:“读了共产党宣言这本书,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可是这些书上,并没有中国的湖南、湖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从第一次读到这本书而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读马列著作贯穿了毛泽东的一生。到后来的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以及年到延安后,精读了《资本论》、《列宁选集》和斯大林的著作,到60年代初期,毛泽东研读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不断坚定了心中的马列主义,树立了信仰,同时思想理论不断在丰富和成熟。
客观地说,在一个人融汇百家,又受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影响时,《共产党宣言》中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带来的强大震撼和头脑风暴,可以让这个人即刻颠覆三观。但正因为毛泽东的阅读内容太庞大,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又够深入,马列思想并没有立时让他做出选择。儒家的仁爱思想超出阶级,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又拂面扑来,毛泽东在此时进入了思想转变的十字路口。一些对毛泽东研究的学者都提到此时为毛泽东消除迷茫和困惑,引导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人,是后来被毛泽东誉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的陈独秀。年陈独秀刚刚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组织和领导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且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组织者,也是该译本的第一校对人。根据《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里毛泽东回忆说:“我第二次到上海去的时候,曾经和陈独秀讨论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陈独秀表明自己信仰的那些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研究毛泽东的学者凭借这些就判定是陈独秀引导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笔者觉得这一点是可以探讨的。以当时毛泽东的困惑,并非某一个人,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原著中只深入研读过《共产党宣言》的陈独秀能解决的。“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今天来分析,只是带有推动作用,并不是决定性作用。而决定性的是他头脑中的思想的转变,是通过新的阅读后形成的思辨。
从《反杜林论》来看。《反杜林论》是毛泽东一直带在身边,包括在长征时,抛弃很多生活上的必需品也要一直珍藏的书。行军、战斗间隙,一有空闲他都会对这本书圈圈点点,批注文字。恩格斯在-年期间创作了这本书,这部著作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此书的一个篇章《批判式论述》为马克思撰写。此书到中国是在年11月,由吴亮平翻译。到年吴亮平被中央分配进入瑞金的红军学校工作,毛泽东在苏区见到了吴亮平。后来周恩来在国务院一次司局长干部会上传达毛泽东讲话说:主席讲,吴亮平翻译《反杜林论》“其功不下于大禹治水。”大禹治水,解决的是灾难性问题,毛泽东引用这样的典故来评价这本书的译者,侧面反映了这本书对于自己的作用。马列原文在毛泽东的各种文章中一直很少被引用,但在《矛盾论》中大段引用了《反杜林论》中“辩证法。量与质”的内容:
恩格斯这样说明过矛盾的普遍性:“如果简单的机械的移动本身包含着矛盾,那么,物质的更高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加包含着矛盾。…..同样,我们看到了,在思维的范围以内我们也不能避免矛盾,并且我们看到了,例如,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与此种认识能力仅在外部被局限的而且认识上也被局限的个别人们身上的实际的实现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在人类时代的无穷的——至少对于我们,实际上是无穷的——连续系列之中,是在无穷的前进运动之中解决的。
从毛泽东从上海回长沙后创办文化书社来看,这一期间他读过罗素、黑格尔、杜威、克鲁泡特金、胡适等人的著作,以及旁听蔡元培、章太炎、吴稚晖等人的学术报告。在兴办书社过程中他经销的书籍有《教育哲学》、《中国哲学史大纲》、《哲学问题》、《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社会主义史》等。这样的阅读进程,推动了他对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初识、认知、理解、到思想建立和巩固的整个过程。
哲学思辨可以形成人真正的思想。现在保存下来的毛泽东阅读过的书籍中,延安时期阅读并批注过的哲学书籍最多。因为毛泽东最早接触的一类哲学书籍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加上陈独秀的影响,很快让他解决了困惑,穿过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而后来继续阅读的中外哲学史家的原著,哲学教科书以及通俗读本建立、巩固并丰富了他头脑中的哲学思辨。
根据笔者整理,毛泽东在哲学学习进程中读过的书集中在以下几个类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中,除了前边提到的以外,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自然辩证法》,列宁的《哲学笔记》、《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普列汉诺夫的《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布哈林的《历史唯物论》等书籍,都是毛泽东潜心阅读和研究过的。
外国哲学教科书主要以前苏联的哲学教科书为主,如西洛可夫、爱森堡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米丁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郭列夫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达尔文主义》、《无产阶级之哲学——唯物论》等。
中国哲学家的教科书和通俗读物主要集中在三个人身上,以艾思奇为主的《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思想方法论》和其主编的《哲学选辑》,张如心著的《哲学概论》以及张伯简编撰的《社会进化简史》。同时,国外哲学家包括《黑格尔哲学入门》,布哈林的《历史唯物论》,以及斯宾诺莎、康德和费尔巴哈的著作。
哲学思辨是一个人,尤其是现代人需要必备的基本素质。当然这项素质有高有低,有深有浅。哲学的学习需要智慧、思考和灵感。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体系趋于成熟,主要集中在年到年期间的阅读和学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内爆发了一场关于“狭隘经验论”的争论,毛泽东后来谈到这场争论时说:“我因此,一到延安就发奋读书”。以辛弃疾的词《木兰花慢》中“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为例,一般的认识是基于该词描写月亮运行的规律,毛泽东则得出辛弃疾的宇宙观是地圆论的结论,这种用哲学的眼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和层次,闪烁着一个哲人智慧的光芒,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叹服不止。
哲学思辨对于个体的人来说,会产生过于极端和超脱的情况。笔者在年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李海洋教授的政治课时,李老师曾说自己身边的很多学哲学的人到最后都出家了。毛泽东在读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第三册)时,尤其注意该书对华严宗思想的分析。这本书认为华严宗承认个别与一般有内在联系,有一点辩证法,但它又唯心主义地夸大、吹胀了个别与一般的联系,把这种联系绝对化,抹煞个别的存在。毛泽东在这段话旁边有批注:“何其正确。…相对中有绝对,绝对只存在于相对之中,普遍只存在于个别之中,永恒只存在于暂时之中,离开这些来谈什么辩证法,……岂非自相矛盾。”在具备这样的对客观辩证法的理解深度后,毛泽东真正做到了将哲学自然化、通俗化,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宗教的学习也达到了道法、佛法皆为自然的层次,因为读的深入,理解的透彻,不会执迷和着相。
我们普通人,越是带着学、思、辩的态度投入哲学学习,越会进入一个死胡同。毛泽东是一个政治家,在年2月毛泽东就陈伯达的《孔子的哲学思想》等三篇文章给中央书记张闻天所写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他一方面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一方面认为哲学研究要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笔者建议在哲学的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情况,也同样借用毛泽东的“探求大本源”精神,让哲学研究和学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服务”。而为了避免学习前期就会带来的过多问题,以“新哲学”为入门。所谓新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我们不过多强调这个“新”,不与其他哲学进行区分,只是阅读,学习,一步步往下走,越来越多的思辨,看看会带给我们什么。
首篇完
一个人怀铅握素,
一个人朗读世界。
这里是阅朗星稀。
一群人读书精进,
一群人聆听华礼。
等你,
一位有志者!
小星不好利,早起;好读书,谦。
赞赏
人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