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平时期,通货膨胀是个政治问题,而非经济问题。
——巴菲特
言过其实背后的
金融真相
读完《资本论》后,想重读十年前的畅销书《货币战争》,想找找其中的共性或者共通的东西。读完才发现这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别的作品,完全没有可比性。《资本论》分析过程,构建原理,揭示规律,处处闪耀着真理的光辉,至今仍可奉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货币战争》则通过货币这一维度讲述债务、通胀、黄金、石油、美元、阴谋、权力、操控之间纷繁复杂而又自有逻辑的关系。
课堂上,每每在给学生讲经济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部分时,常常提到金融、能源和粮食。金融对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但把一切历史事件和发展进程都归因于金融,则不免片面和武断。尽管巴菲特和索罗斯都有类似的言论:巴菲特说,在和平时期,通货膨胀是个政治问题而非经济问题。索罗斯说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戏剧。
当年读完,对于书中有些观点和重磅爆料深信不疑,十年过去,再次读来,世界和中国好像并没有沿着该书设计的路线和预言的方向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我觉得这本书的定位应该是介于学术与娱乐之间,介于历史与小说之间。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信息太过劲爆:战争是使社会稳定的一种特殊方式。只有在战争时期,或者是在战争的威胁之下,人民才最有可能服从政府而没有怨言。对敌人的仇恨和被征服与劫掠的恐惧,使人民更能够承受过重的税负和牺牲。战争又是人民强烈情绪的催化剂,在爱国、忠诚和胜利的精神状态下,人民可以无条件地服从,任何反对意见都会被认为是背叛行为。相反,在和平情况下,人民会本能地反对高税收政策,讨厌政府过多干预私人生活。
第二标题太过哗众取宠:废除金本位,银行家赋予罗斯福的历史使命;里根遇刺,粉碎金本位的最后希望;年中东战争,美元反击战;世界环保银行,要圈地球30%的陆地;金融核弹,目标东京。
第三评价太过随意:书中写到,凯恩斯明白,一个经济学家要想他的学说成为显学,就必须有金融和政界的大腕们在幕后和台前叫好。作者认同萨缪尔森的关于《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一本“写得很糟,组织混乱,充满混淆的书”的观点。凯恩斯是现代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精通古典文学、数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被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凯恩斯也因此被尊为宏观经济学之父。作者这样的观点是对大师的大不敬。
第四推论太过牵强:年,美国第一银行被废除而招来罗斯柴尔德的报复,爆发了英美年战争,最后以美国政府屈服成立美国第二银行而告终;没有美联储,就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结束的本质原因是伦敦黄金战场的惨败,导致统治精英阶层的金融底气损耗殆尽;年的大衰退的最终目的直指废除金本位,实施廉价货币政策,从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铺平金融通道。
尽管《货币战争》因为作者观点、引用信息和金融常识等招致非议、饱受诟病。甚至有人调侃说,“如果《货币战争》可以算是经济类读物,那《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就可以放到冶金类的书架上。”但是不得不承认,该书还是有许多可供学习和可供借鉴的地方。
该书第十章《谋万世者》关于中国未来经济和金融发展做了客观理性分析,在未来战略部分,作者写到: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国自身的困难和局限。世界强国崛起无不是以无与伦比的创新能力独步世界,强国能够大量生产出别国无法替代的全新产品和全新服务,大量孕育出世界领先的技术与科学创新,大量产生引领世界文明方向的伟大思想和理念。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严重缺乏文明自信心,缺乏自信心的重要表现就是无法明辨西方制度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缺乏批判其明显荒谬之处的道德勇气,不敢尝试西方没有的东西,缺乏试图建立新的世界规则的胆略。
作者十年前的这个论断和后来我国提出的坚持“四个自信”不谋而合,可见作者的敏锐判断和超前思维。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再提出坚定文化自信,这是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创造性拓展和完善。
毋庸置疑,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虽有根本遵循的判断标准,但不能就此否认它本来就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会因人而异,会有主体差异,但对于受众广泛的书籍来说,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那就是科学问题不要背离可解释和可验证,尤其不能仅凭臆测和推断。历史问题不要忽略历史背景和历史因素,尤其是选择性忽略,我觉得《货币战争》在一点上还值得再推敲,当然希望《货币战争2》和《货币战争3》能有上佳表现(不过还没读呢 ̄□ ̄)……
-05-06
闲话读书读书闲话
扫描